我区3名大学生返乡发展芦笋产业开启脱贫路
西洲乡田园村下辖4个自然村,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54户455人,2014年该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僻,如何让经济贫困、意识落后的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田园村给出的答案是:找对产业,精准脱贫。
5月15日,西洲乡田园村穗丰芦笋种植基地一派忙碌景象,村民们正忙着切割、整理芦笋,打包销往外地。随行的基地负责人夏亮明介绍,这一产业的发展搭帮村里来了3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助推了精准扶贫。
他叫周继新,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食用菌培育和种植,2009年试种芦笋成功,2013年在夏亮明的引荐下返乡成立了西湖穗丰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当年开始育苗,2014年2月完成土地的平整,6月完成幼苗的移栽,经过一年的精心培育,2015年已实现产值30余万元,去年9月建成了眼前的大棚设施。看到这一朝阳产业,同样毕业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何伟与毕业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铁青,去年毅然返乡加入了这一行业。目前,基地流转土地150亩,流转农户63户。
三名大学生致富不忘乡亲,他们主动与政府部门对接,要求参与精准扶贫。根据部分贫困人员的自身条件,通过捐资解难、助学、提供就业岗位、提供技术培训、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关爱和帮助他们。积极协调,帮助村里农户种植芦笋,探索致富新路。如今,合作社以现有的150亩面积作为试点和示范,将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以户为单位分散栽培,合作社统一供苗、供肥、供药,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今年39岁的建湖村妇女陆红花,两个小孩子上学,丈夫养鱼喂猪总不景气,眼看家里的收入维持不了,只好南下深圳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和特长,每月工资2000来元。去年村里介绍她来到了基地打工,在30多妇女员工中,她的学历最高,合作社让她负责一些带有技术性的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她的年工资达到了4万多元。因上班离家近,合作社特许她早些回家做饭、照顾孩子和家庭,这两年丈夫勤快了,孩子进步了,家庭重归和睦。
在每年的芦笋采摘季,合作社会特别选出一部分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聘请他们采剥芦笋。还特意为不方便外出的、年龄较高的贫困对象到基地打工。他叫夏延来,今年64岁,谈起来基地打工他异常兴奋,“我从来没想过,这么大岁数的人务工还能挣大钱。一季下来,他能赚六、七千元的收入,基本能解决大半年的生活开支。
没有产业的植入,“穷土”不会变“富壤”,没有产业的壮大,村民也不会走上从“打工”到“创业“的脱贫之路。参与精准扶贫只是回馈乡亲的第一步,三名大学生立志把“帮助更多的乡亲赚钱,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目前,合作社在该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加强芦笋产业发展,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芦笋150余亩,开启了贫困户脱贫之路。每年给农户的土地流转收入6万多元,为当地带来的劳动就业收入近50万元。为实现芦笋鲜品的预冷外销,打开销售市场,又筹资建成了冷库一座。下一步3名大学生计划将田园村扩大芦笋种植面积,继续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操作,争取形成千亩芦笋种植规模。
(记者:刘卫平)
(责编:黄晓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