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北草南引”在洞庭湖区获成功
针对南方优质牧草缺乏,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由湖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饲料作物与利用创新团队共同完成的环洞庭湖紫花苜蓿“北草南引”项目,经过3年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现获得重要进展。
进入冬季,万物枯萎。在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牧业小镇,5000余亩紫花苜蓿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一台青饲料联合收割机正在基地加紧收割今年最后一茬苜蓿。苜蓿属豆科多年生植物,有根瘤菌,可以固氮,整个生长期对化肥的需求量远低于水稻、棉花,而且由于刈割频繁,全年农药使用量极低,还有利于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为探讨紫花苜蓿在洞庭湖区的生长适应性,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研究所对国外引进的1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室内耐高温、耐酸铝胁迫评价,最终确定8个品种在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牧业小镇进行大田生长适应性试验。经过三年的试种,获得重要进展。经测算,紫花苜蓿在洞庭湖区全年亩产鲜草产量达到 8-10 吨,且由于刈割期提前到蕾期前后,鲜草年产量和草品质都优于北方。按目前市场价每亩产值约3500元、获纯利润1800元以上。与棉花相比亩平可增收1800元以上,水稻相比亩平可增收1400元以上。
为解决南方地区苜蓿收割的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饲料作物与利用团队成功地研制出4QZ -2200 型青饲料联合收割机,采用履带自走式行走系统,适应南方潮湿松软的田块机械化作业,较好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目前,该机每小时工效达到4-5 亩,全日工效达到 40 亩。
【张志飞 博士 副教授 湖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 紫花苜蓿在我省的推广应用,不仅为我省奶业提供了优质的畜饲料,而且紫花苜蓿具有固氮、肥土的功效,也为我省替代性种植提供了新途径。洞庭湖区紫花苜蓿规模化种植,将彻底解决南方牧草供给不足的困境。
(报道:刘卫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