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西湖各学校、托幼机构如何预防传染病?这些知识要知道
学校重新开学,但疫情还在继续。为了确保孩子和学校工作人员的安全,西湖管理区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学校和家长要提高警惕,积极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秋冬季节又有哪些传染病易在学校、学生中流行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品等间接传播。本病潜伏期短(多为2—4天),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轻微。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还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高度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埃可病毒71型(即CA-16和EV-71)最为常见。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人群以 5岁以下儿童为主。
本病潜伏期为2-10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通常发病后一周内传染病最强。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病原体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
感染性腹泻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间接接触和呼吸道气溶胶亦可引起感染。食物和水是主要的传播载体,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食物和水受到污染后易引起感染性腹泻疫情的暴发。
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性腹泻则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以诺如病毒感染最为常见,该病传染性强、潜伏期短,易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
学校及公众防控措施:
一、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落实学生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通风消毒制度,加强健康宣教等。
二、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三、不在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长时间逗留,如大型超市、快餐店、游乐场所、影剧院等;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去。
四、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五、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身体抗病力下降;每天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每天保证有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七、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时必须戴口罩,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回家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八、预防接种,请大家尽早前往各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按要求接种秋冬季可控性传染病疫苗(流感、肺炎、手足口、水痘、腮腺炎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