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伤疤”焕新颜 废弃矿山变“粮田”——西湖废弃矿山修复项目纳入市亮点工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西湖管理区高度重视区域生态治理,聚焦绿色发展难题,扎实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现土地转型利用13.10公顷,66433.34㎡采矿用地从生态“伤疤”到优质“粮田”华丽转身,近200亩废弃用地重新投入生产,80.859亩高标准农田初具雏形,夯实了西湖的粮食安全根基,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西湖废弃矿山修复项目整改前
整改成效
举旗定向,整体推进
作为西湖管理区最大的生态“伤疤”,西洲乡幸福村原二分场砖瓦厂自2013年依法关停后,原址已废置十年,采坑内堆积着大量的建筑垃圾,坑塘最深处达十几米,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生态修复难度大,资金缺口大,治理任务重。更有村民在其间挖沙取土,使整治工作“雪上加霜”。
为彻底啃下这块“硬骨头”,西湖区委区管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向上争取中央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487万,向下整合行业部门和乡镇力量,成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指挥部,由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吉海波任指挥长,自然资源、农业、生环、应急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设置矿山生态修复专班,出台专门文件,明确规章制度、严控资金管理。项目从申报、论证、实施、评审到验收,每周一报告,每月一调度。纪委监工委全程监督,确保程序规范、举措透明。
效果图
多措并举,节本增效
西湖管理区以《湖南省“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为蓝本,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民众需求,科学编制“一矿一策”工作方案。
一是委派行业部门和村支两委深入走访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协助解决纠纷争端。以民智民力护航项目开展。
二是聘请专业技术单位和专家团队评估指导。进行现场论证、公开听证和信息公示,以法律法规保障项目执行。
三是抽调自然资源局和乡、镇国土所业务骨干定期巡查、记录、呈报进度,使施工目标具体化,管理数据化。以高标准高效率推动项目实施。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途径,引领聚合各方资源,投入到生态治理的长期工作中来,以长效机制和长期战略扩大项目辐射。
立足远景,生态共赢
秉着“好事办好”的方针,西湖管理区立足实际及未来绿色发展要求,引入田长制保护机制,将治理成果深化为长期战略。接入360°全景声控摄像头,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动态巡查监管机制,对已经修复为一般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地块采取“周巡查、月检查、季督查”的常态长效监管和“天上看、地上巡、网上查”的全域实时监管。坚决杜绝“二次伤害”,坚决强化人机联防。以“田长制”为“利齿”,打响矿山修复治理的攻防组合拳。
十年“沉疴”变废为宝,昭示着绿色成为西湖管理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截至目前,西湖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的95%,工程质量受省、市主管部门高度认可,先后通过省环保验收,纳入全市亮点工程。随着“增减挂钩”的进一步加持,该项目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已达1700万,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双丰收。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