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 | 答好“三问”,让改革之风劲吹农村大地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利在京召开,“改革”是此次全会的关键词之一,毫无疑问,农村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应当立足新时代,思考并回答好“为何改、谁来改、如何改”三个问题,推动农村改革破题见效,让改革之风劲吹农村大地。
今昔相比,答好“为何改”之问。农村为何要推行改革?意义何在?答案藏在历史洪流里——中国40余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最好例证。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不足3700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43元,贫困人口达7.7亿,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逾126万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5.18万元,消除了绝对贫困。城市改革让中国经济涌出多个增长极,深圳蛇口、上海浦东,成为中国两个“吃改革饭、走改革路、打创新牌”的城市地标。农村地区亦然,继“打土豪、分田地”之后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焕发新机,飞速发展。可以说,中国以往的跨越式发展,归功于改革,中国日后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改革,放之于中国农村,亦是如此,更应如此。
攥指成拳,答好“谁来改”之问。农村改革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涵盖体制机制、产业模式、土地制度、治理方式等多个方面,谁来引导改革、推动改革?是必须明确的问题。一方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要避免改革演变成“跛脚”走路,就必须聚沙成塔、攥指成拳、凝聚合力。首先,基层党委政府要当“引路者”,县乡两级在理解上级政策、结合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实施;其次,基层党员干部要当“先锋队”,一项改革的实施,在推行者眼中是“推陈出新”,在群众眼里或许成了“标新立异”“坏了旧规矩”,乡、村两级的党员干部,尤其是村“两委”干部,更要当好群众“贴心人”,在改革政策宣传上当先锋,避免“政策走样”“改革走偏”;再者,广大农村群众的“主心骨”作用不可或缺,再大的支持都抵不过群众支持,百姓是否认可是改革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做好群众工作至关重要。多方参与、协同共进便是“谁来改”的最好答案。
内外兼修,答好“如何改”之问。基础薄弱、人钱两缺、资源分散等难题是农村改革的“拦路虎”,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农村改革往哪些方向改?如何改得行之有效?闭门造车难以改出成效,照搬照抄很可能“水土不服”,重点在于内外兼修,即向内立足本土特点、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求“破”,找准改革方向;向外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求“立”,找出改革路径。一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给出了方向性回答,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多个点子;另一方面,多地的改革实践给出了对策性解答,如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推行的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实质化、流转经营规模化、生产效益最大化,既实现农民、村集体、经营主体三方增收,改出了真金白银,又整合了农田资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基础。把握自身优势,学习经验做法,才能更好地走出自己的改革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