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最美西湖人”候选人优秀事迹展播
张柏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西湖政务网12月3日讯(记者 刘卫平)张柏勋,西湖管理区第一中学初中生物教师和班主任。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振兴西湖区的教育事业付出了满腔热血和所有精力。
(张伯勋)
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2010年下学期,学校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他把初203、204班定为试点班,一方面认真观摩其他老师和其他学校的课改示范课,一方面认真分析所教的两个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新课改教学,经过三个学期的摸索和实践,把接手时位列年级倒数一、二名的203、204班带成了位居年级前列的班级,且204班在2011年下学期期末统考中创造了100%及格的佳绩,为学校历年所没有的先例。
2013年5月在初213班所执教的《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在学校课改验收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优质课, 2013年10月在初228班上的课改示范课《单细胞生物》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校老师的高度评价,其课件和课堂教学录像被选送至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且都荣获三等奖,2014年5月在初220班上的《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课,在西湖管理区中考复习教学研讨会中被评为优质课。在2009年9月至2016年9月的七年间,获得了多种荣誉:2010年度被评为西湖管理区第一中学“优秀教师”, 2013年9月被评为西湖管理区优秀教师,2013年9月被评为西湖一中“我最喜爱的老师”,2014年9月被评为西湖管理区优秀教师。
从2009年9月,在承担初中生物教学的同时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张老师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在心平气和中以聊天的形式交流,学生能愉快的接受老师的批评建议,并能自觉的改正缺点。
张老师一直认为,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他一直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身份,坚信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
他几乎每天都是早上六点十分左右到校,迎接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到校,白天上课包括中午午休期间极少离开校园,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晚上一直到22点左右查完寝才离开学校,基本上是以校为家,学生是我的全部。尤其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对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关爱,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还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父亲。
为了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班主任,他一直坚持学习,经常阅读有关业务书籍,上网参考一些有益的资料,并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力求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他曾先后到岳阳、常德市五中、善卷中学、汉寿等地参加生物教研活动,充分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因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突出,工作认真负责,他担任学校初中部生物备课组的组长已达6年之久,主要负责初中部生物学科组的教研教改工作。在多年的备课组长工作中,他协助西湖区教育研究室开展过多项工作。如多次主持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比武工作;多次协助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初中生物毕结业班的实验考查;曾多次独立完成全区初中生物期中的命题工作。
同时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 他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育、教学中“结对子”、“一帮一”,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张柏勋决心为最光辉的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夏中为:一个医生的人生追求
西湖政务网12月6日讯(记者 刘卫平)他叫夏中为,是区人民医院内儿科主任。20多年来,他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内儿科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夏中为)
今年48岁的夏中为,毕业于湖南医学专科学校。这些年来,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雨雪交加,也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病人求助,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前往诊治,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为了积累新经验,夏中为多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带着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回到医院后,他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200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医院来了5名因食入毒鼠强中毒的病人,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3岁多,当时毒性已经发作,个个抽搐不止,生命垂危。病情就是命令,他火速赶到医院,并迅速组织全科室所有的医师护士一起赶来抢救。经洗胃、催吐、补液、镇静止痛等治疗,约2小时之后前期抢救告一段落,但两个年纪小的患儿仍阵发性抽搐,他一直陪坐在患儿床边,直到第二天上午病情稳定后才休息。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5名患者全都康复出院。
夏中为常说的一句话是:“医学是生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2008年夏天,“人狂犬病”突然袭来,医院的隔离病房无固定人员,由他临时负责,昼夜为病人看病。有一天,一个病人狂躁发作时不慎跑出隔离区,到处追赶行人,引起大家恐慌。夏中为知道后主动迎向这个病人,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他巧妙周旋,最后把他引回隔离病房。送入病房后患者又掰弯窗户上的钢条往外钻,夏中为又堵住窗户,与病人僵持了30多分钟,直到病人无力挣扎为止。
2006年2月初,春节刚过,寒风冷冽,大雪纷飞,晚上十点多来了一个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患者呕血较多,生命垂危,急需输血治疗,但医院没有血液储备,必须到常德市中心血站去取,司机又找不到地方。当时由于下雪路滑,随时有出车祸的可能,可夏中为毅然决定与司机一同前去取血,等取血回来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病人输血以后,病情迅速好转,一周后痊愈出院。虽然冒了风险,但看到病人康复出院,他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夏中为经常强调的是:“要多为患者着想,给患者最合理的治疗!”他以身作则,看病时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检查到治疗,处处都为病人精打细算。如果是远道而来的患者,他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为患者节约食宿费用。平时教育年轻医生时他常说:“健康是指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在给患者看病时,一定不要忘记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争取经过治疗,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平日出专家门诊时,他总是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讲述,认真地分析,遇到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教会患者多种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许多患者看完病后都说:“不用吃药,跟夏主任聊几句,就觉着病好多啦!”
在夏中为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一本厚厚的《病人治疗费用登记表》,上面记载了从2016年6月1日至11月25日,他治疗的400多名病人的药费清单。原来,这是他的一个习惯,在开方同时,还把患者药费都记录下来,当场告诉患者这服药花多少钱。记者看到,药费最少的12.7元,最多的87.5元,没有超过100元的药。夏中为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只想到经济效益,要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在尽快治好病人的同时,还要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许,他的事迹非常平凡,然而,却正是这二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持用自己的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用自己的真情温暖每一位病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病友的信任和称赞。
邹联斌:做忠诚的粮食人
西湖政务网12月8日讯(记者 刘卫平)今年50岁的邹联斌是西湖镇鼎兴村人,2003年创办西湖兄弟粮油加工厂。如今,该企业累计投资上千万元,占地面积30余亩,稳定就业20余人,全年粮食收购量达到5000吨,收购区域辐射至坡头、酉港、蒋家嘴等地,所收粮食销往娄底、益阳、长沙等城市,在收购高峰期年销售额高达千万元。提到粮食收购大户邹联斌,无人不晓,许多种粮农民,纷纷都会对其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邹联斌)
邹联斌算得上是村里响当当的“人物”,十几岁就独自外出打拼,靠着勤劳踏实的品质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小的打工仔成为生意老板。经历的事情越多,他对家乡的思念也就越浓。2003年,原西湖粮油贸易公司面临体制改革,导致了农户们卖粮食难的问题,纷纷上访区委、机关,使得我区的粮食收购面临着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在外做生意的邹联斌,得知情况,当机决定带着所有资金,踏上了回乡路,收购了原西湖粮油贸易公司,成立了西湖兄弟粮油加工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壮大企业,打开市场,邹联斌先后跑了20多个省市进行考察,查阅各种资料,借鉴了许多知名企业经验,制定出了高标准的实施方案。为了让粮油加工厂得到更高更好的发展,他始终站在第一线,聘人才,搞调研,跑资金,上项目,打市场。走进西湖兄弟粮油加工厂,只见在干净的厂房内,一台台全自动数控生产机器正在作业,两条生产线也忙得热火朝天,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邹联斌在生产机械的投入上毫不吝啬,他花费了800万元从安徽、江苏等地引进了先进的粮油加工设备和稻谷烘干设备,使工厂达到年加工5000吨水稻的能力,为了保证生产技术永远走在前沿,他花高价引进的设备平均每四、五年就会更新一次。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既帮助邹联斌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同时也节省了生产成本。
谈到产品的质量问题,邹联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生意只能实打实,以诚待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粮食品质上,他讲究精益求精,首先严格把控粮食来源,采取“种粮大户+基地+个人”的模式,与种粮大户们签订协议,对粮食的产品严格把关,2015年成功注册自己的商标“洞庭兄弟”,真正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西湖兄弟粮油加工厂本着“质量第一,诚信至上”的原则,销售时,守合同、讲信誉、求质量、重情感,把客商视为“上帝”,加工的粮油成品也都针对老百姓和经销商的要求来设置,以客户的需求为最大宗旨,从而赢得了农民和客商的肯定和信任。
在邹联斌心里,农民是大海,企业是小溪,没有大海,小溪就得干涸。在每次收粮高峰季节,邹联斌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农户,他说,“农户们一年辛苦到头,望得就是这笔血汗钱,所以我更加得为他们考虑,再亏不能亏农户”,在每年新粮食上市的时候,邹联斌都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回购农户的粮食,让农户们吃上一颗“定心丸”。谈到这,有不少农户与记者说起与邹联斌粮油加工厂打交道的这些年,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每年到了收粮食的时候,基本上周边地区的粮食都往这里拉,因为老百姓都知道西湖兄弟粮油加工厂随到随收,从来不压级、不压价,很多老百姓有的直接把谷子送到就走了,能放心地把粮食交给他,拿老百姓的话说,把粮食卖给邹联斌,从心里放心!”
正是这样一番朴实的话,让我们看到了邹联斌“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的严谨作风,才能让群众有口皆碑,从成立工厂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在这期间,邹联斌一直兢兢业业,发扬着诚实守信的精神,尽管事业越做越大,邹联斌并不满足,他又着手新开了草垫厂和床垫厂,带领着更多的乡亲们走发展的致富路,我们也祝福这位诚实的粮食人能走得更高、更远!
刘克兰:20年相守谱写一曲爱的赞歌
西湖政务网12月12日讯(记者 刘卫平)走进西湖镇东湖社区,人们常常看到这样动人的情景:一位年近50岁的男人搀扶着走路不便的妻子缓缓散步,有时还哼着歌儿。整整20年,他们都是这样度过的。丈夫叫刘克兰,妻子叫李秋云。刘克兰用自己的行动为“爱情”两字作了最好的诠释,20年,他用内心的坚守兑现婚姻的承诺;20年,他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丈夫”二字的内涵;20年,他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刘克兰)
2003年,刘克兰从原粮油公司下岗至今,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养活了全家,而且让家人过得幸福充实。20年来,刘克兰一直照顾着常年瘫痪在床的妻子和患有痴呆症的母亲。20年,他用内心的坚守兑现婚姻的承诺;20年,他用不离不弃对家庭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那是1997年,灾难突然而至。那年10月的一天,他的妻子突然感到头昏、耳鸣、视力模糊,心急如焚的刘克兰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带着妻子四处求医,经检查,妻子患脑膜瘤,病情严重,急需立即手术。辗转送到省湘雅医院,经过四十多天的住院治疗和手术,摘除了瘤子,保住了性命,但是病情严重,落下半边瘫痪和双目失明的后遗症。妻子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看着躺在床上泪眼婆娑的妻子,想着年幼的孩子,刘克兰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把妻子照顾好,一定不能让孩子没有妈。”这个信念支撑着刘克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妻子瘫痪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刘克兰一个人身上。为了让妻子好受点,刘克兰每天坚持为妻子擦洗身子,每次擦洗后都会为她换上干净衣服。妻子每一次大小便之后都及时清洗,每隔半个小时就为她翻一次身。20年来,刘克兰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长期的瘫痪会造成肌肉僵硬和萎缩,刘克兰就自己学习按摩,一有空就陪着妻子聊天,帮她按摩。每天都会耐心地鼓励妻子,哄着她,扶着她,慢慢地扶她下地走路、运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妻子终于站起来了,能独立行走了!
而命运没有眷顾这个可怜的男人,2003年单位买断身份,他下岗了。家庭没有了经济收入,仅靠政府的低保度日,而因为特殊的家庭情况,刘克兰只能自谋职业,靠打点零工和摆点小摊,挣点小钱补贴家用。就这样,这个家庭在风雨飘摇中挺了过来,他和妻子度过无数难关,战胜困难和病魔,直到今天。天有不测风云,2014刘克兰的父亲被检查出胆管癌,他的父亲被送往省人民医院治疗,刘克兰忙前跑后,既要照顾父亲,又要照顾妻子,由于父亲的病情严重,在2015年父亲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父亲去世后,留下一个年迈而且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经常有人看管。这个时候的刘克兰,不仅要照顾妻子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要照看自己的母亲,更要挣钱补贴家用。各种重担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刘克兰20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爱的坚守,让刘克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但他仍坦然而淡定地接受这一切。每天为妻子做饭煎药,端屎端尿,擦身洗换。刘克兰20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妻子的事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居民。提起刘克兰,大家都满口称赞。
这些年来,夫妻俩从未向社会伸过手,也未向政府要过救济和照顾。患难与共见真情,真爱是无声无息的,爱是不离不弃,甘愿付出的!刘克兰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家庭,什么才是人间真情,简简单单四个字,不离不弃。刘克兰用责任与使命铸就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坚持和执着,抒写了人间最美的真情。
刘永安:镇区换位工人的苦与乐
西湖政务网12月14日讯(记者 刘卫平)“我热爱环卫这一行,我对城管局有着深厚的感情,它给了我生命颜色,它给了我无穷的快乐。”7年来,刘永安对于工作的执着与坚持不仅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受到了单位同事的肯定和赞扬。
(刘永安)
现年36岁的刘永安,2010年被安排到西湖监察大队,2015年入党。初来环卫所,他被安排维修路灯。当时就有很多朋友劝他:“环卫工作社会地位低,工作脏、苦、累,工资待遇又低,凭你的技能,干什么不好,为何偏要去做环卫工作。”而他却笑着说:“什么事都得有人干,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干一行,爱一行,尽力把它干好。”在环卫所里他是多面手,不仅负责开洒水车,开扫地王,还负责垃圾中转站及路灯的维修工作。为了让镇区整洁、干净、明亮。他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有时还不被居民理解,受一些委屈那是常事。但他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楚的认识,环卫工作虽然脏、苦、累,却与群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镇区必不可少的工作,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干,只是分工不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就这样,他任劳任怨的在环卫工作岗位一干就是7年。
采访中,刘永安向记者说:“环卫工人在别人避寒取暖的时候,我们迎风冒雪在清扫垃圾;当别人在消暑纳凉的时候,我们不畏高温为镇区保洁。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我们上班最早,下班最晚,工作时间最长,作业环境最艰苦,越是节假日,越是万家团聚的时候,我们越是忙碌。但是再苦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去做,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城市美容师,就感觉特别的欣慰。”
今年初,城管执法局领导鉴于他工作表现突出,让他担任环卫所长。负责镇区路灯管理、园林绿化、垃圾清扫及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工作。如今,他每天早晨五点就要起床,深入镇区大街小巷了解垃圾清扫及转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上班前,他每天坚持督促司机检查出车状况,杜绝病车上路。下班后,他还要巡查路灯,起早贪黑…对所里所有人员一视同仁,工作分配力求做到合理安排、严格要求。镇区哪里的垃圾箱坏了,哪里的路灯不亮了,哪台车需要维修保养,哪个雨水损坏,哪里的花木需要修剪,他都了如指掌,及时解决。工作的苦与累,让他有些吃不消,但为了确保做到镇区垃圾日产日消,为给镇区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健康、明亮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刘永安自加压力,勇挑重担,深入一线与职工同吃苦,共患难。
今年十月份以来,随着镇区网改、路改如火如荼地展开,镇区的路灯线也严重受损,裸露在外,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接到领导的命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如初,他带领团队,加班加点,重线埋管、穿线、搭火,一个个路段、一盏盏路灯重新装亮,从而杜绝了居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今年10月24日晚1点40分,他接到局领导电话,说东湖路一居民家起火,他马上穿上衣服与司机一起赶赴火场救援。
鉴于他的工作表现,城管执法局领导也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每年将刘永安评为“单位先进个人”。今年被还评为“常德市优秀美容师”。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环卫工人刘永安的苦与乐只是我区环卫工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优秀事迹大部分不为我们所知,希望镇区群众能够理解他们的工作,大家能够将心比心,为咱们的共同家园做些贡献,让我们向这些朴实无华的环卫工人致敬。
杨伯寿:平凡牵手六十年 相濡以沫“钻石”情
西湖政务网12月15日讯(记者 曹维)泱泱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孝老爱亲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本分。走进杨伯寿一家,记者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浓浓的亲情和孝心,在这个小家庭里,到处都充满着温馨和爱意。
(杨伯寿与其老伴)
镜头里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老党员杨伯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故事。杨伯寿老人现在已是81岁高龄,西湖社保局退休老干部,旁边这位老人是他的妻子陈幺妹,80岁,俩人于1954年结为夫妻,婚后夫妻俩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可谓相敬如宾,称得上是一对令人羡慕的钻石婚伴侣。夫妻俩共同生活60年来,育有一儿四女,他们尊敬老人、关爱子女、邻里和睦,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当今夫妻的典范,是名副其实的好夫妇。
杨伯寿夫妇结婚以来,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但两人还是恩恩爱爱,同心同德,度过了长达六十年的时光,“60年来我们相互尊重,彼此珍惜。一路走来,虽然有不少的艰辛和酸楚,但我们都相互扶持着走过来了。”杨伯寿告诉记者,并向记者谈起了文革时期发生的一件事,那是1966年,在贺家山工作的杨伯寿受到了冲击,挂牌子游街、上台被揪斗、体罚,并被开除回家。67年回家后的三个月里,杨伯寿萎靡不振,老伴就在家里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并不断地给予他鼓励和安慰,可谓是有情有义。
说起老伴和过去的艰辛历程,杨伯寿老人动情地说道:“我老伴陈么妹68年以前一直在农村务农,她一人在家又担负着一家的农业生产,还要抚养子女,就这样任劳任怨的为后代操劳,确实不易。”
杨伯寿夫妻俩对待工作诚诚恳恳、兢兢业业,老人参加工作到退休共39年,妻子陈么妹参加工作到退休22年,在工作上,杨伯寿多次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表彰,1959年在生产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得到了601矿党委的通报表扬,又如1968年开金丝河,他任指挥长,提前完成了开河任务,授予了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68年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1968年冬修水利战斗中,被西湖农场党委和场部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谈到当初,杨伯寿老人感慨万千:“回想一下,我们一年四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吃苦,在平凡的生产工作岗位上做了应做的事,老伴有几次过年都上班没有休息,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教育子女和家庭的一切烦琐事,夫妻之间共同承担是建设好家庭的关键。老人介绍,这些年来,不论在职还是退休以后,就连平时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都是双方动手,平时不论谁生病,对方就去护理照顾,这样时间长了就更加深了夫妻之间的和谐,真正做到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杨伯寿夫妇共生育了一儿四女,他(她)们成家后,加儿媳和女婿共10人,杨伯寿平时没有放松对孩子们教育,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努力工作,现在他(她)们10人中已有6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都能和睦相处,互相支持,相互帮助。
杨伯寿老人风趣地告诉记者:“生活上,我们老夫老妻算是互补!”提起子孙,老人很满意地说:“他们都已成家立业了,都很孝顺,经常买各种零食、生活用品来看望我们,我们晚年生活很幸福!”谈起婚姻生活,杨伯寿说,结婚60年来,我们夫妻俩从来没有吵过架。如今每天吃完饭都会手牵手去楼下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
“百年修来同船渡”,八十年的风雨沧桑,岁月的年轮爬上了两位老人的额头,他们在相扶相携中告别了辛劳,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杨伯寿老两口一生勤劳,待人亲善从不与人争吵,生活中两个人互敬互谅,相濡以沫,抚育儿女,友善邻里,从各方面为儿女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家和万事兴”这是杨伯寿夫妻最坚信的一句话,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夫妻一定会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谢飘花:15年照顾瘫痪丈夫感动乡邻
西湖政务网12月18日讯(记者 曹维)有这样一位女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15年,不离不弃,诠释了人间大爱,她就是西湖镇东湖社区居民谢漂花,一个普通而坚强的农村妇女。
(谢飘花)
12月15日上午,记者走进谢漂花的家,推开她的家门,家里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地上一尘不染。谢漂花今年 52 岁,是东湖社区一名普通的居民,丈夫邓中伍,婚后两人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一家幸福安稳的日子。
噩耗传来,谢漂花痛苦万分,但她悄悄擦干眼泪,毅然挑起照顾瘫在床的丈夫和抚养孩子的重担。从此,药费、学费、生活费经济压力全压在这个柔弱的女子肩上。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到处打听医治瘫痪的良方,多次到长沙、石家庄等一些大医院咨询,为了照顾丈夫,她总是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给丈夫洗脸、梳头、做饭、喂饭,然后再去做事。每天,她都要为丈夫喂饭喂水、接屎接尿、早中晚按摩手脚,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枯燥的“程序”。天冷时,她用灌好的热水袋给丈夫暖脚;晴天时,她用轮椅推着丈夫到外边晒太阳。为了照顾这个家,多年来,谢漂花不出远门,即使偶尔外出办事、走亲戚,也总是匆匆忙忙办完后就赶回家照顾丈夫,正是这样的悉心照顾,让当时医生诊断只能活6年的丈夫挺过了15个年头。
为了给丈夫治病,本来成绩优异,考上重点高中的女儿,放弃了读书的机会,早早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谈到孝顺懂事的女儿为这个家作出的牺牲,谢漂花泪从中来。
遗憾的是,虽然谢漂花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可由于病痛的折磨,丈夫还是于2015年去世,望着手机里仅存的一张照片,谢漂花告诉记者,丈夫在世的时候就反复对她说,这辈子,他觉得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妻子,没有给过她什么幸福,却让她跟着自己受了一辈子苦,而她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丈夫在,家就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谢漂花对瘫痪丈夫不离不弃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也成为左邻右舍学习的榜样。
东湖社区副主任刘建群对谢漂花也赞不绝口,说她在社区树立起了孝老爱亲的榜样。
对于15年来的艰辛,谢漂花总是不愿意多说,她淡淡地笑一笑,说:“作为妻子,做这些事是应该的!”是呀,真爱是无声无息的,不离不弃,甘愿付出的,谢漂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人间真爱。
孙旭新:百姓信赖的家电人
西湖政务网12月20日讯(记者 曹维)平凡中反射出了她追求卓越的坚定;柔弱中体现出女性的豪情;一路走来,每一个脚印都踏实而清晰。她就是孙旭新,西湖经技贸创始人,20多年的诚实守信经营理念,让经技贸家电深入人心。
(孙旭新)
采访中,孙旭新用朴实的话语阐述着她的职业道路和她的梦想,更有她对事业不诲不倦的情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东风,惠泽中华大地,敢想敢做的孙旭新拿出家中仅有的两万元积蓄,又借来三万元,创立了这 “三兴经技贸有限公司”,成为西湖第一家家电私营企业。为了经营好企业,她确定并严格践行了“诚信经商、热情待客、价格低廉、送货上门、帮助安装、弥补不足”的经营方针,货源做到“两不进店”:不是名牌产品不进店,没有获得国家免检认证的产品不进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她的家电销售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卖场从最开始的五十平米,已经发展到了西湖唯一一家双层的“诚信家电商场”,经营范围也从家电涉及到家私,电灯等多个行业,成为我区出了名的“家电销售大户”,一句“买家电到经济贸,说到就能做到”的广告词,在西湖区已是家喻户晓。
“诚信乃立人之本,诚信乃立业之本”,这是孙旭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视诚信如生命,在得知供应商经营有困难的时候,她会要求公司提前支付货款,并想办法援助供应商渡过难关,据孙旭新介绍,做生意辗转商海,资金周转不过来常有之,少则几百几千,多则数十万,百万,但是每当朋友急用,不论实时如何艰难,她都甘愿冒着公司垮掉的危险,即便砸锅卖铁,也还给他们,“时间长了,他们认清了我这个人,反而更乐于借助我了。我们放心你,因为你在这里,我们不会吃亏。”孙旭新笑着告诉记者,正是这样诚信朴实的作风赢得了供应商们的一致好评!
对供应商是如此,在产品的选择上她更是如此,孙旭新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假松下的厂商找到经技贸,要求帮忙帮他销产品,并说,要是卖这种品牌,乱卖一台都能抵几台,而孙旭新和爱人断然拒绝,不为所动,坚持“不是名牌、假冒产品不进店”的经营宗旨。
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孙旭新没有忘记一个企业的社会担当,在她的卖场里,至少提供了三十多个就业岗位,如实上交利税过百万元。
二十年来,她积极参加区委各级组织的公益活动,不管扶贫助困,还是学习雷锋,帮助留守儿童,自己从未落下过一次。“是这片土地哺育了我,是社会给了我生存的机会。我无以为报,一定尽力做到我能做到的。”孙旭新激动地说。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正是孙旭新的诚信经营,她收获的荣誉不计其数:“十佳标兵”“汉寿政协委员”“先进工作者”“先进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创业女标杆”等等,所在的企业也被常德市工商局多次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面对这些光环,孙旭新很谦虚,用她的话说,有今天的发展,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魂是诚信。
肖建华:一个公务员的坚守
西湖政务网12月21日讯(记者 曹维)走进肖建华的办公室,窗明几净,一些文件、资料整齐地码放在书柜和桌边的台案上,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经办文件、处理事务。2011年入党,研究生学历。曾历任西湖镇党政办秘书、西湖区纪委办公室主任、西湖区委办公室秘书,现为西湖区委、管委办公室副主任。
(肖建华)
六年来,他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3次,荣立三等功一次,并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肖建华一直从事办公室文字工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他始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在工作上从不讲条件。当熬夜加班成为常态,他总能笑谈面对,从不抱怨。区委机关门卫师傅对他的作息时间颇为“烦恼”,经常深夜12点、1点、2点敲值班室的窗户,把他们叫醒打开机关大门,因为凌晨出办公室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总是显得很憔悴,但从未因此向领导提条件要待遇,反而经常自我解嘲,开玩笑说“我只怕是‘浪费’公家电费最多的人了”。这样的加班从他担任纪委办公室主任就开始一干就是六年时间,默默无闻的甘当机关大院“守夜人”。
肖建华在工作中从不计个人得失。同事和他开玩笑,“你到办公室来吃亏了,办案津贴没有了,待遇降了,工作却更忙了”。他总是笑笑回答“那点钱也发不了财,既然来西湖工作,闲着浪费时间,有事干充实一点。“六年时间里,电脑工作文件夹里他经手撰写修改的文档5400多件,相当于包括节假日在内,平均每天2.5个文件(稿),这还不包括没进入他电脑中的办文修改文稿等。
肖建华并不是文字科班生,但进入党政办公系统成为一名文字工作人员后,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他发挥出了悬梁锥股的学习精神,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他能正视不足,奋起直追。刚开始,有一位领导说“小肖,你的文字还需要多练习,公文是有规矩的”,他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两个月,天天晚上到办公室看过去的文件,看党报社论、评论员文章,并把办公室累计的几年的报纸都翻出来看了一遍。很快,他的文稿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他刻苦学习,追求卓越。在他读研的三年时间里,工作日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加班工作,没有加班任务就是自己看书学习,周末去长沙上课。区委办公室主任李跃明告诉记者“肖建华这个同志没其他爱好,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
肖建华是个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人,在纪委工作期间,他去市里出公差,都是乘坐班车,一天总经费控制在70元以内,来回班车费就需38元,他在市内交通和饮食只剩下32元,很明显是不够的,但他从未主动提出过异议,每次报账决不超过70元的控制线,超出的开支他自己垫。当时负责财务的领导还记得,小肖报账时,有时他乘班车、吃饭、打车发票加起来超过了标准线,多出的部分哪怕是一块钱,他都会主动要求在下一次报账中扣出来。
六年来,他始终保持刚正不阿的本色。面对守规矩走正道的人和事,他总能笑脸相迎,和颜悦色;而发现不守规矩、胡作非为的人和事,他则是冷面以对,言辞犀利。因为这个性格,他也无意间得罪过人,但他从未后悔,他说“我父亲是个老实人,我从小听他讲革命故事长大,有些东西已经进入了骨髓,改不了了,我觉得问心无愧就好”。
肖建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公务员对工作的坚守,“最讲认真”,已成为他每天工作的常态,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戴菊华:老百姓的贴心人
西湖政务网12月23日讯(记者 曹维)有这样一位热情为群众办实事,工作雷厉风行,廉洁正直的女性领导,她就是戴菊华,2016年1月进入西湖移民局工作,现任西湖移民局局长兼任西湖扶贫办主任。
(戴菊华)
2016年1月,戴菊华同志从她工作了十多年之久的西湖民政局岗位调入西湖移民局岗位,角色从老的民政人转换为移民人。从民政到移民扶贫,工作岗位跨度很大,所有新工作上的要求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到一个岗位,爱一个岗位,心怀感恩的敬畏,竭力胜任新工作,我以后必须调整好心态坚持不懈的学习,你们是老移民,请多多指教我这个新移民”这是她来到移民局的第一天对每一个新同事说的,大半年以来,她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加强学习,虽然辛苦,但她没有任何怨言,现在她已完全进入角色,工作上得心应手。
在民政工作时,她带领民政一班人为西湖的民政事业立下了赫赫功绩,为西湖民政事业争了不少光,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多次为西湖区委、区管委荣记“三等功”和被授予全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先进个人”;被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常德市模范民政工作者”、“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两次分别被省政府和市政府荣记“为民办实事“二等功、三等功,对这些荣誉她都很淡定,总是坦然而谦虚地表示:这些成绩都是大家辛勤努力取得的,我只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事,进入移民岗位,她把民政的工作作风和民政的精神带到了移民系统,半年多来,大家时常看到她忙绿的身影,经常听到她说话的声音都略带嘶哑,有时病了她都从不请假休息,吃着药带病坚持工作。今年以来,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搞好工作衔接和支持,到省市汇报工作20次以上,有时早晨6、7点钟出发,当天晚上10点多钟又返回,为的是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她热情执着、任劳任怨、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鼓舞感动着与她共事的每个人。
西湖是全省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移民、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容易引发群众的不稳定。戴菊华同志非常重视基层、基础性工作。上任伊始,她就带领移民、扶贫一班人深入到全区各村组一线,了解群众需求,了解各村、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全区群众热点、难点问题,收集群众对移民、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半年多来,她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走村串户,全盘掌握了一手材料,做到了心中有底,为以后的工作实施开展打下了基础。
戴菊华同志是我区基层领导干部中普通的一员,她踏实工作,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始终奋斗在群众一线,视百姓群众为亲人,默默地在西湖这块沃土上辛勤地挥洒着汗水,为西湖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魏仲珊:发展生态农业唱响“富民曲
西湖政务网12月23日讯(记者 曹维)他是满腹才华的生意人,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业科学家,他就是魏仲珊,湖南德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湖南优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长沙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称号。
(魏仲珊)
2002年6月,魏仲珊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他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化开发,先后为全国15家企业担任技术专家,累计为社会创造产值近6亿元。他还先后发明了小型牧草收割机和富硒玉米、百合玉米乳酸菌饮料,获得了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虽然自己所在的企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作为一个“西湖人”,魏仲珊还希望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资源,为家乡西湖管理区的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担任常德市科技特派员后,魏仲珊引进长沙龙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湖南德人牧业集团(下称德人牧业)一起,整合资源,全面规划,全力建设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到生态观光的全生态产业链,也正是他对家乡创业的执着梦想,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一起创业。
经过一年的时间,西湖管理区巍然耸立起一座现代化、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基地,里面生活着500头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引进的高产荷斯坦奶牛。同时,有11种优质国内外牧草如桂牧一号、紫花苜蓿、巴西红象草、台湾甜象草、墨西哥玉米草、美国矮象草等在西湖区试种成功,并成功推广到农户实现大面积、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1000亩。奶牛粪污经发酵、加工后被生产成为高品质有机肥,用于基地内的有机蔬菜、牧草的种植。基地还在西湖区工业园配套建成年产4万吨果蔬汁的乳品加工厂和净鲜菜加工厂,实现了产品的就近加工和生产,保证了乳品、果蔬汁的安全和高品质。基地内的特色奶牛观光旅游园也已初具规模,现已接待长沙及常德市区前来参观游玩的市民5000人次。
由于西湖区大部分农民还处于单一、传统的种植模式,导致土地出产率低、效益不高。为了提高他们的种养能力和水平,魏仲珊还联系组织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与他们一同为当地农民进行10余次农业技术培训,他还亲自下到田间地头,深入了解种植情况,现场解决农作物种植中出现的问题,把技术带到农民身边。在他的带动下,西湖区100户农户进入了规模化种植、养殖,平均每户年增收2万元。在西湖区,普遍存在着农作物秸秆直接焚烧的问题。魏仲珊与德人牧业开展宣传工作,制定秸秆收购计划,号召当地农户收割玉米秸秆等送到德人牧业制作青贮饲料。这一方案,解决了当地秸秆焚烧的问题,让其变废为宝,实现了农作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让德人牧业青贮料的生产有了充分的原料来源。
为了更好地帮助德人牧业按期保质地完成科研工作及产业建设,魏仲珊用自己多年的科研工作经验和资源,相继帮助该公司主持了湖南省外专局“优质牧草高产栽培与利用示范推广基地”、常德市人社局“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湖南省科技厅“洞庭湖区高产奶牛生态养殖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常德市科技局重大专项“星创天地创新创业科技服务平台与示范建设项目”等项目,为派驻企业争取到了省、市级的农业项目资金。
对于未来,魏仲珊想得更远,谈到接下来的计划,他更是踌躇满志。
“坚持做健康产业的传播者,依靠科技创新,扎根生态农业,为湖南人提供最健康、最新鲜的乳品、饮料,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魏仲珊信誓旦旦的告诉记者。
科技才能强企,科技才能兴农,魏仲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章生动的生态农业“富民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