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区管委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2024年5月15日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碳达峰工作,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22〕19号)、《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常政发〔2023〕8号)精神,结合西湖管理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和“双碳”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湖南省碳达峰相关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科学把握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全面贯彻落实常德市“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以“一特两辅”脱贫主导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和巩固脱贫产业,持续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融合示范区、高质量幸福宜居家园,全力推动西湖管理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本市碳达峰目标贡献西湖力量;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和用绿色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本区碳达峰目标。
(二)基本原则
全区统筹、科学谋划。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着力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子。科学规划部署重点任务,推动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科学精准、细化量化的硬指标、硬计划、硬举措。
双轮驱动、提质增效。坚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不断优化能耗双控措施,聚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和相关领域改革,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节约优先、全民参与。引导全民树牢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节能减排浓厚氛围。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在消费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增值、民生福祉优化。
有序减碳、防范风险。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事求是、稳妥有序推进,实现多维度、多目标下的统筹。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健全预警机制,有效防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可伴生的各种风险。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机遇与有利条件。一是宏观发展环境有利。依托国家、省、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政策,持续提升本区产业发展潜力、深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本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地产业发展条件优越。西湖管理区面积70.37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芦腹有新港河横贯南北,将全区分为东、西两部分,既有传统粮棉油等产业,也有乳业、草业、蔬菜、特色水果等新兴产业;本区宜种养,是重要的鱼米之乡和棉花、油料、养殖基地;本区物产丰富,适宜于多产业,深层次开发和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仍需持续提升。西湖管理区地区生产总值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较小,人均水平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脱贫攻坚成果需要持续巩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二是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品牌影响力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有待加强。三是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动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本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协同发展优质特色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万千瓦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常德市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本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常德市下达指标,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优化调整煤炭消费结构。推进燃煤设施开展节能降耗改造、灵活性改造,在确保能源安全保供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本区煤炭消费总量。积极推进西湖镇、西洲乡全域减煤降碳。创新煤炭监管方式,精准、动态监测全区煤炭消费。提升煤炭利用效率,逐步淘汰分散燃煤设施。(责任单位:各乡镇、区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推进西湖牧业景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公园的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分布式屋顶光伏建设。大力推广利用湖河周边、农旅融合项目等空闲区域,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光伏和风电。开展农村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到2030年,风电累计装机达到5万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0万千瓦。(责任单位:各乡镇、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合理调控油气消费。积极推进西湖管理区乡镇燃气管网建设。持续控制石油消费,提升天然气储备输配能力,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气。到2025年,天然气消费量105万立方米,工业占比35.7%、商服占比5.7%、居民58.6%: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160万立方米,工业占比32.6%、商服占比6.8%、居民占比60.6%。(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推动西湖牧业景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公园“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设施配套发展,有效衔接新能源与电网建设,增强电网对新能源消纳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和多能互补模式,推进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储能项目建设。到2030年,新增储能电站装机规模5万千瓦。(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科技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重点推进湖南德人牧业集团、湖南仁瑞无纺制品有限公司、常德优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德市隆源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美嘉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用能企业的用能和碳排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坚决遏止用能和碳排放绩效水平落后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新项目开工建设,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系统。本区各级公共机构严格落实湖南省及常德市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及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做好全国“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信息系统”用户创建及填报运用。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执法“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本区节能监察体系建设,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委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积极落实本区旅游、建筑、交通、照明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本区公共机构煤炭减量步伐,到2025年实现全区公共机构煤炭消耗清零。(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文旅中心、区教育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委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用能设备,全面推广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工艺设备。加强湖南德人牧业集团、湖南仁瑞无纺制品有限公司、常德优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德市隆源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美嘉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日常监管,新建项目主要用能设备原则上要达到能效二级以上水平,鼓励优先选用达到国家一级能效或列入国家、省“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的技术、产品和设备。(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企业数字化发展助力节能降碳。重点推动5G与工业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化智能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积极应用新型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加快城市信息网络覆盖,加快5G覆盖进程,坚持“统筹规划、开放共享、集约建设、安全有序”的原则,推进5G通信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及保障,形成5G通信网建设发展全区“一盘棋”工作格局。推动建成覆盖全区的5G基础通信网,到2030年,本区基本实现5G通信网全覆盖。到2030年,本区湖南德人牧业集团、湖南仁瑞无纺制品有限公司、常德优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德市隆源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美嘉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数控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普及率达到100%以上。(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大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力度。积极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协调碳排放控制与大气污染物减排,实施行业标准、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等相关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标准统筹融合,发挥好“三线一单”在环境和低碳准入、绿色低碳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作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旅游领域碳达峰行动
1.推进绿色低碳智慧牧业小镇(西湖牧业景区)工程。重点推进将德人牧业小镇打造成“智慧+低碳”牧业小镇,完成牧业小镇国家4A级景观提质。以5G 技术为核心,依托其“智联万物”的特性,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在牧业小镇、西湖农垦博物馆等建设“5G+混合现实”(VR+AR),“5G+大数据/AI”等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区文旅中心、区教育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景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动德人牧业小镇、西湖农垦博物馆等5G、WIFI、物联网等网络全覆盖,完善视频监控、环境监测、设施监管等智能化前端感知设备部署;推动探索建设5G+典型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性产品。(责任单位:区文旅中心、区教育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低碳乡村旅游及农旅融合工程。以绿色低碳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农旅融合产业。重点推进西湖牧业景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公园农旅融合项目。重点推动新北河村、建湖村、黄泥湖村、幸福村、永安村、田园村、安康村、裕民村、西洲村等(村)发展美丽乡村旅游。其中,新创建家庭农场3-5家、五星级休闲农庄2-3家、美丽屋场10-15个、美丽庭院50-100户。 (责任单位:各乡镇、区文旅中心、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农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
1.持续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以绿色低碳理念重点推进特色蔬菜产业基地、特色蜜梨产业基地、优质水稻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等。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大力推广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促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大力推广节水行动,完善农田节水灌溉体系,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率。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一体化模式。加强对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强化农产品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到2030年,本区粮、油、菜、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农药化肥使用绿色化水平达80%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100%。(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文旅中心、区教育局、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低碳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对接全省“千亿产业”和常德市“百亿产业”工程,大力发展低碳特色农业产业,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示范基地。持续实施绿色低碳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强区。持续打造“德人牧香”“西湖洞庭芦笋”“西湖蜜梨”等品牌、培育优质企业品牌、打造绿色低碳社区(村)品牌。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乳业,打造产值3亿元的绿色低碳乳业产业综合集群,其中乳业2亿元,草业1亿元,实现年利税5000万元;发展产奶牛3000头,在一牧场500头观光牧场、二牧场1500头生产型牧场的基础上通过扶贫车间的模式:即产奶前阶段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建立集中养殖小区,形成公司、农户、职业经济人的利益联结模式,发展后备奶牛1000头,把湖南省产业特色小镇升级为国家级产业特色小镇。依托德人牧业核心产业,把西湖打造成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质。二是壮大低碳绿色蔬菜产业,建设低碳智能蔬菜大棚,进行蔬菜基地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低碳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支持推行蔬菜育苗、移栽、植保、收割全程机械化,建设蔬菜田间地头低碳冷链设施,扩建蔬菜销售批发市场、开设蔬菜直营及蔬菜网店直销,进行蔬菜“二品一标”认证及知名品牌建设,更新改造蔬菜加工厂房、设施、设备。三是大力发展低碳特色蜜梨产业,建设1000亩连片、标准化、智能化、低碳化蜜梨基地;进行“二品一标”认证及品牌建设,建立销售直播平台。四是大力创建品牌。到2030年,创建全品类、全产业链区域公用品牌2-3个、优质企业品牌5-10个。(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到2030年,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蔬菜标准园、果品标准园、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基地、优质鱼养殖基地等农产品种养基地总数达到8-10家,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达到65%以上。二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加快推广轻便耐用、经济实惠、低耗能中小型耕种收机械,推进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到2030年,全区总动力达169122.5千瓦,特色果蔬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7%以上。三是强化质量品牌体系建设。力争新增3-5家以上知名农业品牌企业。四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建设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重点推动特色蔬菜产业基地、特色蜜梨产业基地、优质水稻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等开展农用物资回收设施建设,健全农膜、化肥与农药包装、灌溉器材、农机具、渔网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体系。推进养殖大户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大力推进种养结合与绿色种养平衡,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推进“畜-沼-果”“畜-沼-菜”等多种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30年,推动创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5家,市级龙头企业7-10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50家,农民合作社70-80个。县(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50家(含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县(区)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20个(含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3个)。(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科技助推农业持续发展。重点推进有机观光农业产业园、有机果蔬产业园、优质水稻产业示范基地等做好土地深松、耕地有机质提升、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达到防病虫害、防倒伏、增加产量的目的,引进推广新技术。围绕设施农业、生态畜牧业、动物防疫、测土配方施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开展参与式集中统一培训,突出培训实效。提高农业产业良种率,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良种资源引进体系,推进一体化发展。支持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加快信息农业、农畜产品可追溯、物联网应用等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本区工业企业树立清洁、绿色生产理念,以企业为建设主体,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建设。鼓励本区湖南德人牧业集团、湖南仁瑞无纺制品有限公司、常德优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德市隆源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美嘉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最大限度降低物耗和能耗。加强节能监察,推动使用清洁能源,推进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优化企业用能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绿色低碳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引进绿色低碳乳业深加工、有机果蔬、特色花卉、生态水产、优质水稻等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对重点企业制定具体改造实施方案。依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对拟建、在建项目,应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对能效低于本行业能效基准水平的项目,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严控“两高”指标总量,实施碳排放减量替代,严格落实“两高”项目节能审查,新建项目能效水平应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或行业标杆水平,对未能完成能耗强度下降进度目标的,实行“两高项目缓批限批”。(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落实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以控碳、降碳、减碳为导向,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长周期性、能源消费的季节性,按照先强度、后总量,预期指标与约束指标相结合的思路,有机衔接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全面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引导企业就地就近消纳新能源,释放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高效节能技术应用、节能管理普及,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持续开展工业专项节能监察,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监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生态环境领域低碳行动
1.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开展国土绿化、重点防护林、生态廊道、退化林修复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到2030年,本区空气、水环境质量完成上级规定任务并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型社会逐步成型。(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继续推进西洞庭湖(西洞庭片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重点推进西湖管理区下辖的西湖镇和西洲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覆盖范围涉及本辖区21个建制村,总面积30.55平方千米,优先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及澧水沿岸村。减少生活污水排入自然水体,环境效益显著。到2025年,西湖管理区所有农户完成“改水改厕”,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建有污水治理设施(包括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建有污水治理(包括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农户覆盖率不低于68%;完成西洲乡污水处理厂的提质改造,完成西湖清河污水处理厂当前合流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出水水质稳定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A排放标准到2030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建有污水治理设施(包括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覆盖率保持100%;建有污水治理(包括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农户覆盖率不低于90%; 基本建立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农村污水收集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责任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壤修复。强化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有毒有害废气、恶臭气体的排放。加强有机废气排放的监管。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清洁能源公交车。治理城市扬尘,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工地围挡、道路硬化、渣土运输车车辆冲洗等扬尘控制措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不断强化治理与修复措施。加强联合监管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制度,明确修复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和技术要求。(责任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垃圾分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过程监督。继续推进西湖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的建设,主要对现有垃圾中转站工艺及设备提质改造,20个行政村各配备1台垃圾转运车,全区配800套垃圾收集亭及3200个收集桶;新建一个占地1200平米,建筑面积300平米的餐余垃圾处理中心,日处理餐余垃圾10吨/天。持续推进党政机关垃圾分类带头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推进果农小区、经贸小区、滨湖苑小区、新民小区、粮油小区、东湖小区、农科所小区、兴盛小区等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加快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5年,本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不低于60%左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减量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提升至65%,农村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减量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责任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到2030年,覆盖本区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比例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责任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完善区域、企业、项目碳排放核算及核查体系。建立自下而上的全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构建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体系。加强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数据报送,推进企事业单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校核。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监管并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系,推动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碳达峰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等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范畴。推动建立常态化的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数据获取渠道和 部门会商机制,加强与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的协调,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息共享。(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行动
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推动本区域固定往返路线类重卡、大型货运车辆的的电动化替代,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积极推进本区物流企业全面推进货运车辆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降低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高比例清洁电力嵌入度,推广应用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快实现公交、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全覆盖。新增及更新用于机要通信和相对固定线路的执法执勤、通勤等公务用车时,原则上配备新能源汽车。强化车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加快淘汰低效率、高耗能的老旧船舶。到2030年,公共交通体系中纯电动车占比达到100%、当年新增新能源交通工具比例达到50%。(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区委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积极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农村公路推进实施乡镇旅游资源路、“四好”农村公路、乡道安防及农村公路大中修、危桥改造以及产业经济发展道路等建设,构成农村公路网骨架的县道和主要乡道要全面升级硬化,疏通所有乡村公路毛细血管。重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客运站场布局不断完善,升级改造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并依托城乡客运一体化丰富和完善农村电商物流网络。提升公共出行比重,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公交分担率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30年,全区绿色低碳出行比例不低于80%。(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委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低碳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西湖管理区全区域新能源充电桩建设项目,到2030年,本区域计划建成150-200座快充新能源充电桩,同时考虑充电桩与光伏车棚相结合。持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进一步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以电代油”。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交通管理效率,逐步建立完善汽车客运站网上售票、自助售票、手机APP购票、公交及客运班次查询、地理路线查询等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城市公交到站实时查询系统。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推广矿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和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到2030年,西湖管理区核心区公共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小于2公里,其他区域公共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国省干线充电站间隔少于50公里。公路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均达到100%。(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委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城乡建设领域低碳行动
1.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建筑,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推广绿色建材,推动新建项目使用装配式建筑,持续推进老旧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提高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强公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到2030年,城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40%,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以上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的面积比例达100%。(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委办、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推广应用建筑节能适用技术,支持开展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试点示范并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推行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低碳物业管理模式,创建绿色社区。鼓励新建公共建筑达到绿色建筑 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大型公共机构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到2030年,本区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委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推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制冷技术,加快建设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在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推广使用太阳能照明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建筑或小区安装太阳能供热系统。到2030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不低于10%。(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委办、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持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设施及服务,着力改善垃圾末端回收处理体系。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引导新建房屋全部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到2030年,力争在全区新创建3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5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总数达到10个以上。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物流、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美丽宜居、特色经济繁荣的高原美丽乡村。实施农村饮水提升工程,提升人畜饮水质量。建立清洁长效机制,倡导清洁卫生。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推进乡镇政府、卫生院、学校和村委会等公厕“旱改水”。(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快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加快推进区、镇、村三级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秸秆收集利用工作。加快新能源的利用,建设太阳能路灯。稳步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巩固电力发展基础,加快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改造升级。提高天然气使用率,推进天然气管网和调峰储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管道的覆盖范围,加强油气管道输送能力。大力推广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有序实施“煤改电”“煤改气”等项目,引导农民取暖与炊事用能清洁化、低碳化。积极争取实施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项目,推广集保温隔热等多功能一体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引导农民建设节能型住房。开展“乡村节能行动”,推动高效生产机械、节能家电器材入户到家,提升农民用能效率。(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林业领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1.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重点开展国土绿化、重点防护林、生态廊道、退化林修复和国家储备林建设,加强公益林、天然林、“三山”林地保护。到203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0.2%。(责任单位:各乡镇、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重点推进西湖管理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面积131021.85m2,投入资金591万元;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为目的,森林植被重建和恢复为核心,因地制宜安排人工造林(草)、退化林(草)修复等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恢复植被和生态功能。到2025年,本区规划人工造林600亩,森林质量提升400亩。到2030年,本区规划人工造林1000亩,森林质量提升800亩。(责任单位:各乡镇、区自然资源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影响的可建区域,通过增绿扩量、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修复、城镇村庄绿化美化、自然保护地保护与恢复等措施,建设升级生态廊道,同步推进生态廊道建设,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林分特征,科学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逐步解决林分过疏、过密等结构不合理问题。(责任单位:各乡镇、区自然资源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林业碳汇工程。遵照现有方法学开展造林和再造林,通过造林项目、森林经营项目等实施碳汇开发,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工程提高森林资源的碳汇能力。(责任单位:各乡镇、区自然资源局、区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1.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制作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责任单位:区委组宣统部、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住建局、区教育局、区委办、区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贵)
2.加大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重点推动果农小区、经贸小区、滨湖苑小区、新民小区、粮油小区、东湖小区、农科所小区、兴盛小区开展低碳小区(社区)试点建设工作。以低碳社区试点为抓手,优化社区的空间布局,切实发挥好低碳社区试点对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示范、突破、引领作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和管理。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区倡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责任单位:区委组宣统部、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住建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委办、区民政局、各乡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点推动本区湖南德人牧业集团、湖南仁瑞无纺制品有限公司、常德优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德市隆源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美嘉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领域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委办、区市场监管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责任单位:区委组宣统部、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推进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和智慧管控体系。积极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和省、市相关规定,夯实本区碳达峰碳中和数据基础,持续加强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积极推动构建本区碳排放智慧管控体系,基于BIM/C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生态、林业碳汇等领域的碳排放管理数字底座,搭建本区一体化碳排放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推动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层级的碳排放实时动态监测与智慧分析预警;推进落实健全区域、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基础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计量、统计、监测体系,推动编制全区能源平衡表,落实执行省、市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本地区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碳汇等研究,建立健全本地区碳排放、碳汇计量体系。推进本地区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积极推进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施策技术领域的应用,提升核算水平。推动能源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制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发布制度。充实能源统计核算力量,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和信息化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科技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落实双碳政策标准。积极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和省、市相关规定,持续推进清理本地区不符合碳达峰碳中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配合省、市做好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绿色低碳产品等相关标准制(修)订等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健全能源计量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科技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落实财税价格支持政策。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和省、市相关规定,积极推动落实对碳达峰重大项目、重大行动、重大示范、重点企业以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本地区社会资金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投资。积极支持碳达峰的政府采购标准体系,落实国家支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环保、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等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严格落实对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燃煤发电基准价上浮20%限制,推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执行更严格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落实推进水泥等行业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运行管理。积极落实推动大型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开展碳排放数据清查,为后续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积极储备。落实建立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碳汇产业。积极探索建立碳信用、碳积分、碳普惠等灵活机制。(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财政局、区科技工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落实绿色金融政策。积极推进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和省、市关于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推进本地区金融机构以绿色交易市场机制为基础开发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低碳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鼓励绿色贷款规模与各项贷款余额适度同步增长,不断提升绿色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在碳排放信息披露、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积极改革创新,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推动引导资本市场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力度。推动建立本地区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库,挖掘高质量的低碳项目,对违规“两高”项目不提供信贷资金等金融支持。(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区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成立西湖管理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区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根据区碳达峰方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加快编制各部门、各领域落实区碳达峰方案的工作方案。区管理委员会将定期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加强责任落实和工作调度。各单位要深刻认识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国家和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各责任单位每月对工作进行1次调度,每季度向区管理委员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1次工作推进情况。区管理委员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工作进行1次调度,重大问题及时处理。
(三)强化监督考核。健全本区域现有企业等企业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建设,完善能耗统计监测体系,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