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区财政工作在区委、区管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力打好打赢“发展六仗”,深入推进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和“六大专项行动”,坚定不移实施“三区战略”,推进“五大发展”,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拓宽财源渠道,强化资金管理,进一步夯实了财政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本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3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6077万元,债券转贷收入2866万元,调入资金12655万元,上年结余2229万元,全年财政总收入69366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468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455万元,上年结余转入6063万元,调入资金874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4900万元,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41976万元。全年二项财政总收入111342万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852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77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67万元,调出资金874万元,公共财政总支出6917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24578万元,政府性基金上解支出1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资金11204万元,政府性基金总支出35792万元。全年二项财政总支出104962万元,年终结余638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结余196万元,基金结余6184万元。现根据财政总决算报表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报表编制说明:
(一)基本情况:西湖是在国有农场企业改制而成的管理区,是全省最大的移民群众集中安置区。管理区下设1个乡,1个建制镇。虽然建立了一级财政,但由于自身财力的因素,又少企业生产经营,财政运转相当困难。全区现有常住总人口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万人。耕地面积4346公顷,地区生产总值21.1亿元。2023年全区财政供养总人数1677人,其中在职人员1032人、离休人员2人、退休人员643人。
(二)财政收入
2023年度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111342万元,比上年85118万元增加了26224万元,增长30.81%。其中:
1.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46077元,比上年46339万元减少了262万元,下降0.57%。
(1)返还性收入507万元。其中:增值税税收返还11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6万元;成品油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61万元;增值税“五五分享”税收返还收入256万元;其他税收返还收入68万元。
(2)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5605万元。其中:
体制补助收入112万元。
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14603万元。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收入39万元。
结算补助收入1199万元。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531万元。
固定数额补助收入3118万元。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收入100万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转移支付收入1884万元。
公共安全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81万元。
教育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1936万元。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227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1567元。
医疗卫生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789万元。
农林水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7735万元。
交通运输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515万元。
住房保障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858万元。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12万元。
增值税留抵退税转移支付收入50万元。
其他退税减税降费转移支付收入77万元。
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72万元。
(3)专项转移支付收入9965万元。
一般公共服务282万元,公共安全1208万元,教育90万元,科学技术16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5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29万元,卫生健康183万元,节能环保2443万元,城乡社区41万元,农林水2260万元,交通运输106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55万元,商业服务业-19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1969万元,住房保障1198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51万元。
2.政府性基金上级补助收入5455万元,比去年9776万元减少了4321万元,下降44.20%。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4684万,比去年6231万元增加了8453万元,增长135.66%。
3.一般债券转贷收入2866万元。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4900万元。
4.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39万元,比上年5186万元增加了353万元,增长6.81%。其中税收收入4331万元,比上年3792万元增加了539万元,增长14.21%;非税收入1208万元,比上年1394万元减少了186万元,下降13.34%。
5.本年一般公共预算结余196万元,政府性基金结余6184万元。
(三)财政支出
2023年度财政总支出104962万元,比上年76826万元增加了28136万元,增长36.6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852万元,比上年55625万元增加了12227万元,增长21.98%,其中: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512万元,比上年7326万元减少了814万元。
2.公共安全支出3779万元,比上年1226万元增加了2553万元。
3.教育支出7416万元,比上年6564万元增加了852万元。
4.科学技术支出2085万元,比上年337万元增加了1748万元。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759万元,比上年11990万元增加了3769万元。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3万元,比上年224万元减少了41万元。
7.卫生健康支出4113万元,比上年5867万元减少了1754万元。
8.节能环保支出563万元,比上年811万元减少了248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2677万元,比上年2068万元增加了609万元。
10.农林水事务支出13410万元,比上年11461万元增加了1949万元。
11.交通运输支出1103万元,比上年1554万元减少了451万元。
12.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60万元,比上年的470万元减少了410万元。
13.商业服务业等支出61万元,比上年的2万元增加了59万元。
14.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3583万元,比上年1136万元增加了2447万元。
15.住房保障支出4173万元,比上年2896万元增加了1277万元。
16.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万元,比上年的53万元减少了52万元。
17.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935万元,比上年831万元增加了104万元。
18.其他支出811万元,比上年261万元增加了550万元。
19.金融支出支出0万元,比上年12万元减少了12万元。
20.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付息支出628万元,比上年536万元增加92万元。
二、报表分析
1.合理安排财政收支预算:2023年区级公共财政收入完成5539万元,其中非税收入1208万元,非税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21.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总收入)8926万元。从全年财政收支执行完成情况和年度报表结构情况来看,本级收入做到了应收尽收,西湖的财政收入来源全靠上级补助和转移支付,上级补助收入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确保了财政重点支出。通过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确保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和津贴及临时补贴按时发放,确保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民政优抚救济资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政法专项资金、农合、居民医保专项经费等按用途使用,并及时拨付到位,确保了我区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上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解决了我区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大中型库区移民扶持资金的投入,为西湖移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构建和谐西湖奠定了基础。
2.优化结构,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2023年,我区着力调整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
一是确保工资津补贴发放。在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资金,另一方面调整支出结构,尽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千方百计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和津补贴发放到位。
二是确保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全年拨付社会保障支出15759万元,确保了养老统筹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拨付城乡低保补助资金438万元,用于解决困难居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问题,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大对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投入,全年拨付就业补助资金458万元,有效地促进统筹城乡就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
三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年教育支出为7416万元,其中普通教育支出6572万元。按照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到位,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四是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全年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达4113万元,健全了职工医疗、居民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全民覆盖的体系,全年公共卫生支出1247万元,计划生育支出120万元。
3.深化改革,财政管理不断加强。
一是推行部门预算管理。按照“两上两下”程序,将全区所有行政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全面启动了区本级部门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了部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工作,规范了财政预算管理。二是推行厉行节约管理,实现办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目标。
2023年财政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2023年我区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税源严重不足,财政收入少,财政压力大;二是经费基本支出年年增高,财政负担重,收支平衡难。
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财政总体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思路,强化征管,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资金保障,着力解决改善民生问题;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依法理财,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围绕这一思路,2023年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二)以促进财政增长为目标,加大财税征管力度。
(三)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落实阳光财政政策。
(四)以部门预算为依托,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
(五)以财政监管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以优质服务为前提,加快满意财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