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潜心笃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长足进步。
一、2023年工作总结
这一年,我们竭尽所能、惠企稳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常态化开展“三送三解三优”行动,全面提升审批服务质效,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减税降费政策,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累计发放小微企业创业贷款贴息补助85.64万元。探索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金融贷款1亿元以上。大力开展企业培育和经营主体培育,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净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2家,净增市场主体388户,其中企业263户。全年完成实际争资额6.8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14%。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39万元,增长6.81%,税收收入4331万元,增长14.2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所有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发展质效好于预期。
这一年,我们抢抓机遇、攻坚破局,产业发展成势见效。大力开展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个,总投资达2亿元。严格落实“6411”“11111”工作机制,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西湖速度”,仁瑞无纺棉柔巾生产线正式运营,洞庭芯PBM板材项目建成投产,铭瑞光伏支架、丽人生物项目开工建设,优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业内第一家将“AI技术”成功应用于工业4.0智能制造的高端制造企业。整合各类资金近2000万元支持德人牧业、正航农业、绿祥农业、湖西食品提质升级,新建高标准钢架大棚300亩,其中单个占地11亩超级大棚5个,钢架大棚总面积达2500亩以上。沃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获评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艾希养殖农场获评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全力推动西湖特产“组团进城”,金色桃海黄桃、德人牧香奶制品、芦笋、茶叶先后在省市旅游消费节展销推介,德人牧业“本酸奶”荣获2023年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银奖。
这一年,我们巩固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增色添彩。积极推行“田长制”,牢牢守住了64485亩耕地、55800亩基本农田的红线底线,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得到有效遏制,落实粮食播种面积6.23万亩,产量3.39万吨,超额完成市定年度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各类帮扶政策落实率100%,未出现一例返贫和新致贫,顺利通过省市年度考核。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区村居整体面貌明显改观,西湖镇鼎兴村获评市级美丽乡村,西洲乡裕民村获评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西湖镇鼎裕村、西洲乡新兴村获评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季度考评“五佳村”。持续推动文旅产业融合,西湖军垦博物馆获省文物局批复,将于近期开馆试运行。西湖镇陶瓷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西洲乡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乡镇,西洲乡裕民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一年,我们系统治理、科学施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西酉河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竣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顺利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一期项目纳入省级亮点工程。聚焦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地扬尘管控、工业源管控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有效遏制年初恶劣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空气优良率91.5%。全力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完成45公里堤防岸线整治,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高质高效完成水利部、省河长办推送图斑复核任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高度肯定。
这一年,我们补短强弱、精准发力,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兴盛、东湖等四个老旧小区改造圆满收官,滨河片区棚户区改造圆满完成,东湖老旧小区配套停车场投入使用,全年新增停车场车位52个,路外停车位42个,改造镇区污水、燃气管网15公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台。扎实开展市容秩序集中整治,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200平方米,有效遏制镇区违建行为。围绕突破交通发展瓶颈,积极完善内外交通路网,总投资1.1亿元的S223西湖镇至汉寿酉港公路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推动21个行政村实现公交线路全覆盖,西湖成功入选第四批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市区。
这一年,我们践行宗旨、提标扩面,民生福祉更加殷实。省市重点民生项目、“六位”实事惠民任务均按要求完成。东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期)项目建设完成,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00张。搭建招聘求职供需平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40万元,带动就业353人。落实便民服务举措,线下车管业务正式开通。积极推动消费维权社会共治,西湖消保委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医疗卫生持续优化,西湖人民医院提质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稳步推进,35家村级卫生室全部开通门诊统筹医保定点服务,西湖镇高质量通过国家卫生镇暗访复审,工作经验获全省推介。教育教学量质齐升,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平安学校1所、市级文明校园1所,西湖一中学生宿舍楼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科教楼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2023年高考本科上线率50.6%,“两西”考区状元花落西湖。
这一年,我们防范风险、消除隐患,安全基础日益牢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开展“强执法防事故”行动,围绕燃气安全、道路交通、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烟花爆竹、消防安全、居民自建房等重点领域开展高频率、深层次、全覆盖排查整治,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经营性事故和非生产经营性事故,西洲乡获评全市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优秀乡镇。扎实推进基层综治中心示范带动建设,持续提高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西洲乡新兴村获评第一批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健全完善信访“1165”工作法,积极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历时十年的旭辉非吸案成功化解,全区信访秩序持续好转。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健全完善镇区24小时巡防模式,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年共打击违法犯罪人员近200人,2023年社情民意调查位居全市前列,西湖管理区获评全市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区委办获评全市平安单位,西湖镇获评全市平安建设优秀乡镇,西湖镇东湖社区获评全市平安社区。
这一年,我们守正创新、高歌奋进,社会风尚向上向好。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全区23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全面启动乡风文明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打造“五个一”多元化宣传载体,成功举办“乡风文明进万家”文艺汇演5场,现场观众2万余人次。持续壮大主流舆论,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在西湖》《湘商回归之西湖赤子》《献礼国庆看项目》等多个专栏,全年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累计上稿300余篇,CCTV7、人民网、中国新闻网、解放军报、湖南日报、常德日报等相继聚焦西湖,一大批反映西湖产业发展、文化民俗、美景特色的融媒精品刷屏热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荐32人入选“湖南好人”候选人,2人获评全市最美志愿者,1人获评全市最佳志愿服务工作者,营造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成功创建市级文明标兵单位2家、市级文明单位2家、市级文明村2家,文明成为西湖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这一年,我们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面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全面开展大兴调查研究,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扎实开展“走找想促”活动,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实效。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比比看”,全力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质,全面推行片组邻“三长制”,着力推动非公党建扩面提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三不腐”,高质量完成市委巡察反馈问题和涉农补贴资金整改,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纠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全年共立案查处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32人。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区教育局被授予全国“节约型机关”荣誉称号。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壮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党管武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区域竞争实力不强。受区位条件边缘化因素影响,西湖外部连接能力较差,到目前为止,西湖仍然无高速、无铁路,甚至没有一条国道实质性通过,与周边的常岳高速连接也不便捷,通行时间需要半小时左右。二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我区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土地等要素依赖较多,贡献值较大的工业产业还集中在无纺制品、乳业、彩印包装、粮油、建材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还相对较弱。农业主导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不长,产品优势不突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企业等经营主体衔接联动还不够。另外,全区众多中小微企业自有资金少、资产规模小,受融资条件、融资能力的限制,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三是项目承载条件不优。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产业落户的基础条件、配套企业、优惠政策存在先天不足。西湖产业开发区作为市级园区,国土开发空间受到严格限制,产业扩张承载的回旋余地极为狭小,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短期内难以形成,在可用公共财力十分紧缺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资金,科学甄选、扶持高成长产业与高效适宜企业,面临更多约束性考验。四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主要集中在社会民生领域,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升,教育、医疗、饮水等基础性民生领域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比如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等群众关切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五是干事创业氛围不浓。与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要求相比,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能力素质、精神状态、纪律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少数党员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的劲头和争创一流的勇气,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工作“摆烂”,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对急难险重任务怕担责任、互相推诿,抓工作的作风和抓落实的力度亟需加强,等等。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打算
区委考虑,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
1.全力推动产业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总体部署,持续做强主特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区域产业发展。聚焦化妆品产业,不断强化仁瑞无纺龙头引领作用,加快铭瑞光伏支架、丽人生物项目建设,支持力而康完成医疗机械生产许可证办理,推进医药分子筛中心制氧系统项目建设。突出培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医药物流产业园建设,重点围绕优耐高新材料、洞庭芯PBM板材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先进、绿色、生态的新材料产业,力争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亿元,三年后超过农业总产值,重塑西湖工业经济之路,实现西湖工农业产业转型。立足西湖资源禀赋,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抓手,积极壮大乳品、大米、饲料、果蔬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湘垦西湖”“德人牧香”等农业品牌培育力度,提高全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全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坚持不懈抓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对企业纾困解难力度,促进经营主体增量提质。全力推动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加快“个转企、小升规”提档升级,完成市场主体培育净增240户、个转企13户,净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家、规上工业企业2家。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展农户家庭农场认定和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新型农业主体规模经营水平。持续推进企业梯度培育,搭建服务中小企业平台,加大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之路。全力深化文旅农旅融合。巩固拓展西湖牧业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加快推进牧业景区二期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景区产品供给。深入挖掘西湖红色资源,立足省保军垦旧址群、军垦博物馆,打造西湖军垦红色名片,积极申办全省红色旅游文化节。围绕牧业景区、正航农业、楚峰农业、绿祥农业、金色桃海等,统筹举办“牛奶节”“桃花节”“梨花节”、采摘节等特色节会活动,畅通“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渠道,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西湖、走向全国。
2.全力破解瓶颈短板,实现区域赶超新突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促进改革、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以项目建设新突破助推西湖发展新跨越。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力营造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年策划包装项目不少于5个,严格落实区领导带头外出招商制度,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更多投资者来西考察投资。围绕“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持续做好产业链招商文章,用好用活各类招商平台资源,紧盯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培优产业链条。坚持争资争项不动摇。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储备清单,加快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落地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做实做深项目前期,持续谋划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支撑性的优质项目。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加强项目统筹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效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严格落实“6411”“11111”工作机制,狠抓市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推进,确保如期落地;狠抓拟建项目前期筹备,确保如期开工;狠抓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如期竣工。
3.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打造移民后扶新样板。坚持以乡村振兴为重点抓好“三农”工作,全力打造水库移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田长制”,强力整治各类违法侵占耕地行为,有序推动蛙池、藕田退养退种还耕,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抓好惠农补贴、粮食收储等政策落实,支持早稻生产,推广集中育秧、机插机抛作业,稳定大豆和油菜生产,确保全区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5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以上。加快存量图斑整治销号,确保全区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等级不下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持续推进政策落实,突出抓好稳岗就业和产业帮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好有效衔接政策和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项目资产效益,健全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群众共享产业增值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督查考核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整洁干净有序”向“生态美丽宜居”升级,积极创建省级精品乡村和“和美乡村”示范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4.全力推进城镇提质,展现城乡发展新面貌。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全面提升城镇形象品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步伐。完善城镇功能。立足城镇更新提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完成果汇、金融、农贸、知苑、原棉麻等5个老旧小区及原纸厂家属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完善居住功能。推进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推动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抓好城镇管理。全力巩固国家卫生镇成果,常态化抓好城镇卫生保洁、镇容镇貌、户外广告管理。持续推进交通顽瘴痼疾整治,开展“治超治限”“打非治违”“一盔一带”等专项行动,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验收。加大对主次干道占道经营、人行道乱停乱靠等巡查整治力度,确保市容整洁、出行通畅。建立住房保障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公租房后期管理,实现有条件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提升城镇风貌。高标准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原饮食服务公司、东湖路危房整治,提高城镇品质。进一步发挥西湖公园、灯光球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功能,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5.全力筑牢生态屏障,绘就美丽西湖新画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以第二轮中央、省级环保督察为契机,举一反三、常态高效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持续加强工地扬尘、餐饮油烟、露天焚烧、工业废气等各项污染防治工作。强化生态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新港河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河湖“清四乱”整治,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巩固生态创建成果。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新模式,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绿色西湖、生态西湖。
6.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取得惠民纾困新成效。深入推进省市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共享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推进教育医疗提质。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全面巩固“双减”政策成果,有序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成西湖人民医院提质改造一期建设,稳步推进二期建设,全力支持西湖人民医院开展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重大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积极开展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活动,推动健康西湖落实落地。健全就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稳岗就业激励措施,充分发挥就业窗口服务作用,加大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脱贫户、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帮扶力度,积极对接区内外优质企业,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搭建供需平台。围绕移民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持续开展就业技能和农业技术等各类专业培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进一步加强急难临时救助,全面落实“急难型先行救助”“一事一议审批”“急难发生地施救”等措施,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探索推进“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新模式,着力引进专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积极推进殡葬改革,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加强惠民政策宣传和资金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申报审批制度,坚决保障资金使用合理规范安全。
7.全力维护安全稳定,构建平安建设新格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做好防风险、护平安、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抓实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快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预防机制,深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危化、燃气、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防范重大风险。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量入为出、厉行节约原则,严格预算管理,积极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底线。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严厉打击个人或企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未经许可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资金等非法金融活动,对涉及党员领导干部的,坚决依规依纪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查处。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社会风险稳定评估机制,着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大力推广信访“1165”工作法,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深入推进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