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7-04-12 14:49 来源:西湖管理区
字号:【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2

第一节  发展基础 2

一、“十二五”取得的显著成绩 2

(一)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向好 2

(二)项目建设推进形势喜人 3

(三)现代农业示范全面启动 4

(四)交通瓶颈制约开始破除 4

(五)城镇提质扩容成效明显 5

(六)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 6

(七)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7

(八)生态宜居环境得到保护 7

二、“十二五”存在的突出问题 8

(一)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尚未形成 8

(二)城镇功能发挥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9

(三)新兴经济与创新经济仍然还是一片空白 9

(四)区本级财政太过薄弱 9

(五)长期积累的不稳定因素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10

(六)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和产业项目支撑的矛盾十分突出 10

(七)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任重道远 10

第二节  发展环境 11

一、清楚看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11

——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的战略任务 11

——产业技术革命成为新常态的重大突破 12

——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新常态的现实课题 12

——区域竞争合作成为新常态的发展态势 12

——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新常态的有效保障 12

二、准确把握国家全面深化农垦改革和促进移民安居乐业政策带来的新机遇 13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农垦改革的新机遇 13

——准确把握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的新机遇 14

三、科学认识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实施带来的新机遇 15

四、深刻领会国家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15

五、充分看到我区“十二五”发展打下的较好基础带来的新机遇 16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8

一、始终突出抢抓机遇,实现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原则 18

二、始终突出转型升级,突出主导产业培育成长的原则 18

三、始终突出绿色发展,实现人文宜居生态环保的原则 18

四、始终突出民生改善,实现公共服务和谐共享的原则 19

五、始终突出创新思维,实现改革红利最大释放的原则 19

六、始终突出发展目的,实现群众如期达到小康的原则 20

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 21

第一节  发展目标 21

一、总体目标 21

二、主要预期目标 21

(一)综合经济目标 21

(二)产业发展目标 22

(三)社会发展目标 22

(四)民生改善目标 22

第二节  战略定位 23

一、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来助推战略定位 23

二、以全力创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来助推战略定位 24

三、以融合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区来助推战略定位 24

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25

一、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激活旅游产业 25

(一)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25

(二)加快开发重点旅游景点 25

(三)大力推进发展乡村旅游 26

(四)全面配套旅游基础设施 26

(五)积极挖掘特色旅游商品 27

(六)广泛对接不同消费群体 27

(七)突出搞好旅游策划宣传 28

(八)切实开展旅游招商引资 28

二、擦亮金字招牌,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29

(一)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 29

(二)十分突出示范基地示范水平 29

(三)大力打造自主产权特色品牌 30

(四)积极探索现代经营体制机制 30

(五)全面普及农业现代科学技术 30

1、建设信息培训中心 30

2、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31

3、强化技术成果应用 31

三、突出城乡一体,打造魅力新型城镇 32

(一)提升城镇品位 32

(二)抓好样板工程 33

(三)打造完美社区 33

(四)建设美丽乡村 34

1、搞好整体策划 34

2、突出示范带动 34

3、把握重点环节 35

——把握产业发展重点 35

——把握基础建设重点 35

——把握公共服务重点 35

——把握生态文明重点 35

(五)发展休闲农业 35

1、完善基础设施 35

2、培育主导产业 35

3、拓展服务功能 35

(六)构建城乡一体 36

四、强化互促共荣,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36

(一)发展产业融合路径 36

(二)打牢产业融合基础 37

(三)加快产业融合进程 37

五、发展新型工业,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38

(一)完善基础平台搭建 38

(二)坚持绿色发展方向 38

(三)培育引进优质企业 39

六、配套基础设施,助推经济社会繁荣 39

(一)强化交通基础支撑 39

(二)强化水利安保支撑 40

1、堤防建设工程 40

2、节水灌溉工程 40

3、饮水安全工程 40

(三)强化土地保护开发 41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41

2.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41

3.推进土地整理复垦 41

4.加强土壤生态保护 42

(四)强化信息智慧引领 42

七、完善民生福祉,确保实现全面小康 43

(一)实施人才兴区战略 43

(二)发展教育科技事业 43

1、完善办学基础条件 43

2、强化教师教学队伍 43

3、推进教育信息建设 44

(三)繁荣广电文化体育 44

(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 44

1、加大农合惠民力度 44

2、执行基本药物制度 44

3、提质医疗卫生资源 45

4、完善村级卫生体系 45

5、加强卫生信息建设 45

(五)落实人口计生政策 45

(六)保障群众食品安全 45

(七)推进健康西湖建设 45

(八)提升劳动社保服务 46

1、促进充分就业 46

2、和谐劳动关系 47

3、完善社会保障 47

(九)建设福利救助体系 47

1、搞好社会福利综合管理 47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建设 47

——逐步扩大儿童福利保障 48

——大力推动残疾福利事业 48

2、构建城乡社会救助网络 48

3、完善减灾救灾工作体系 49

4、落实双拥优抚安置保障 49

(十)实施扶贫脱贫工程 50

1、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50

2、实施精准扶贫脱贫 50

3、完善基础设施覆盖 50

八、坚持生态环保,扣紧绿色发展主题 50

(一)切实加强镇区环境保护 50

(二)大力搞好工业污染防治 50

(三)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51

(四)巩固落实生态环境措施 51

(五)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1

(六)积极主动防范环境风险 51

九、加强项目带动,全面促进各项事业 52

(一)大力开展争项争资 52

(二)全面围绕区域发展 52

(三)切实搞好项目储备 52

十、狠抓改革创新,落实体制机制保障 53

(一)推进行政管理改革 53

(二)清理完善相关制度 53

(三)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54

(四)探索新型合作机制 54

第五章  发展措施与保障机制 56

一、凝心聚力,加强组织领导 56

二、明确责任,严格目标管理 56

三、全程跟踪,建立监督机制 56

四、适时评估,增强应变能力 57

附  件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汇总表 58

 


前  言

西湖管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是在国家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编制的重要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把握区域发展的历史机遇与阶段性特征,立足更高、更新、更准的起点,认真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全面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基础,客观认识区域发展实际,做到因地制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认真研究把握新阶段、新趋势、新特点、新要求,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管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抓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招商引资。“十二五”成绩较为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效果较好、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

一、“十二五”取得的显著成绩

(一)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向好

“十二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按同口径比较,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918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33000万元,年均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7477万元增加到35590万元,年均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1876万元增加到18450万元,年均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9834万元增加到78960万元,年均增长14.7%。三次产业比重由34.7:15.0:50.3发展为26.8:13.9:59.3。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408.6万元增加到3780万元,增长2371.4万元,年均增长2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由3847万元增加到23400万元,增长19553万元,年均增长4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82元增加到24500元,增长9918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927元增加到13680元,增长5753元,年均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7万元增加到40740万元,增长20573万元,年均增长15.1%。

(二)项目建设推进形势喜人

“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3亿元;全区发改口径共争取上级投资4.3亿元,涵盖农林、水利、交通、城建、保障性住房及小区外配套基础设施、卫生、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累计实施列入市级重点工程项目13个,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开展市级重大项目前期24个、重大项目开发24个,为项目建设高位发展可持续性提供足够的发展支持和后备力量。同时,区项目建设工作取得的可喜进展也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全市项目建设年综合先进单位、全市项目建设年重大项目开发先进单位,为西湖项目建设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现代农业示范全面启动

2011年8月,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建设西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常发〔2011〕9号),市财政每年扶持2500万元,市直33个部门联系西湖,加大了对西湖的扶持力度,每年项目投入达2亿元。2012年1月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西湖的发展找准了切入点,为综合解决西湖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区域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区域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自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来,我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提升、镇区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宜居村庄提升等四大工程,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核心,多方筹措资金,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通过几年的探索,着力打造的水稻农耕文化园、蔬菜公园、水产养殖垂钓园、水果采摘园、玫瑰产业示范园、食用菌类示范园和生态休闲体验牧场等七个特色产业园的基本思路已成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条件、时机日渐成熟。1000亩玫瑰产业示范园已可开花观赏,德人牧业生态休闲体验牧场已采取周末游形式多次组织了乡村休闲游,水稻农耕文化园、蔬菜公园、水产养殖垂钓园、水果采摘园、食用菌类示范园都在按计划建设中。同时,我区大西湖、新北河、酉港河的丰富资源逐步被开发利用,优势农产品南丰蜜桔、芦笋、荷花、西瓜、腐乳、魔芋等畅销市场。

(四)交通瓶颈制约开始破除

“十二五”期间,北出口至常岳高速和S306全线拉通,西南出口至S205和常长、常张高速也已基本拉通,镇区主干道全幅拓展,二级客运站成功建设运营,运载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实现跨越,交通瓶颈制约开始破除。目前,全区共有农村公路年报总里程163.761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里程为93.699公里,未铺装路面里程有70.062公里,实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其中二级路里程有3.959公里,约占总里程的2.5%;三级路里程有27.391公里,约占总里程的16.7%。农村公路桥梁共8座/149延米。建成二级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汽车站1个、五级农村客运站2个,有参与客运经营的运输企业8家、各类参运客车84辆/1982座,开通客运线路9条,其中跨市7条、跨县2条;开通公交客运线路7条,有营运客车24辆、出租车33辆、水上客运线路5条、交通渡口5座、静水浮桥4条。全年完成社会公路客运量43.57万人,水运客运量21.47万人。

(五)城镇提质扩容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2800多万元实施了镇区教育东路、西汉公路、劳动路等主干道路镇区路段的油路铺设、给水排水、绿化亮化、交通信号等工程的提质改造,“两纵两横”建设实现镇区交通整体提质。目前车行道宽为10-12米,人行道左右两边宽各为4-5米,主要交叉路口设置了红绿灯,镇区主干道路相互连通,交通顺畅。总投资超4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工程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流域重点镇的节能减排项目,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厂规模0.5万吨/天,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已累计新建、改造管网24km。镇区提质另一大亮点工程西湖公园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规划用地40公顷,现在已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在开展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管道燃气工程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天然气门站建设,铺设了镇区主干燃气管网10公里。住房保障方面,筹集廉租住房500套,新建或回购公共租赁住房198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208户,发放租赁补贴712户,完成危房改造16083户。城镇建设点面结合镇区功能得到逐步提升。

(六)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一期建设“四通一平”全面铺开,累计接洽意向入园投资项目150余个,外出考察参观共计100余次,达成投资协议并签订合同落户工业园项目5个,分别为:项目总投资1360万元、占地20亩的彩印包装厂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50亩的汽车内饰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43亩的鲜净菜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34亩的优蜜4万吨果蔬汁乳品加工项目;总投资6400万元、一期投资2500万元,占地8亩、一期用地5亩的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各项目的前期报批、主体施工、基础设施配套等建设工作均得到全面推进。

(七)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区民生改善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全面推进。劳动社保方面,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渐趋完善,经办服务渐趋便捷,基本建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教育方面,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基础教育成果得到切实巩固。学前三年入园率稳定在85%以上,小学学生巩固率稳定在99.8%左右,初中学生巩固率为97.5%,初中升高中阶段升学率为60%左右。公共卫生医疗方面,全区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区人民医院成功升级二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加大,全区已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的目标,基本构建了便捷、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圈。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60%左右,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30%左右,全区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

(八)生态宜居环境得到保护

“十二五”期间,以开展庭院清洁整治为重点,狠抓了田园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整治和养殖污染的整治;以强化责任和完善保洁机制为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1座,购置垃圾清运车4台,建垃圾池1327个,每个村配2个保洁员。全区清洁工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村民卫生意识有所提高,农村清洁工程进入常态化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围绕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采取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重点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保执法等多项措施,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全区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二、“十二五”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尚未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区农业产业获得较好发展,但并不形成显著的生产规模、不具备较强的技术引进与吸收能力,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不明显;工业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商贸领域,不能代表了整个经济体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或趋势,对区域经济无明显的支撑拉动作用。产业发展没有主导产业、缺乏支柱产业,优势产品、龙头企业、名品名牌贫乏,产业链不够健全。加快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培育优势产业任务繁重。  

(二)城镇功能发挥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城镇规模偏小、功能不全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镇区道路框架没有展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发展;供水能力不足、水质不达标、管网不配套,影响了管网终端供水;垃圾处理能力不够,绿化建设滞后,健身娱乐等公众设施贫乏;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不配套,镇区现有排水系统还不能并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长输管道燃气还未开通,制约我区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专业市场尚不健全完善,镇区南片区还没有农贸市场,建材市场设施还不规范和配套。扩大容量、提升品质、集聚人气成为城镇功能整体提升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三)新兴经济与创新经济仍然还是一片空白

经济发展停留在传统模式,效率还不够高,许多经济组织的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把很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看成只有社会效益,把很多产业当成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依旧空白,“互联网+”等新兴发展模式尚未开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和鼓励机制尚未形成,产业化运作的模式尚未推行。

(四)区本级财政太过薄弱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财政收入不断持续增长,我区财政保持了健康发展。但收入增长乏力和财政困难的局面仍较严峻。主要原因,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缺乏经济基础,产业经济相对薄弱,没有特色支柱产业与龙头企业。二是工业园区起步慢,再加上宏观调控大环境形势变化,直接影响着全区经济发展,不能提高经济对财政财力的增加。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国家财税政策、融资政策趋紧,区本级财政显薄弱,致使投资增长乏力。

(五)长期积累的不稳定因素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区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了社会管理新模式,严格落实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和民调工作,而且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完善了社会维稳治安防控体系,但西湖历史遗留的问题较多,部分诉求难以很快得到解决,长期积累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各种新老矛盾引发的涉诉、涉稳问题交织,严重影响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六)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和产业项目支撑的矛盾十分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区单个项目列入市重点工程寥寥无几,多是通过打捆满足市重点工程投资额度的要求,列入省重点工程则基本没有;与此同时,我区项目建设倾向于单纯地追求数量扩张,缺乏用战略的眼光推进重大项目、通盘规划产业部局,这直接导致产业布局松散、产业定位模糊、产业发展乏力,固定资产投资中产业投资占比严重偏低。而我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亟需推进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来满足,缺乏重大项目和产业项目支撑发展造成对此造成严重的制约。

(七)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任重道远

我区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比照县级人民政府行使职能职责,但没有行政编码,在争取项目资金上,靠西湖自己争,上级领导压,体制极为不顺;与此同时,管理区不具备相应的职能职权,不能进行自主改革,管委会内设机构不健全,普遍存在“一部门多章、一人多岗”现象。在推行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道路上,我区不具备自主权,一些深层次的改革只能依据上面的部署有序推进落实,更多体现在操作层面上,加快推进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困难重重。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清楚看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新常态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区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本质和内涵,正确认识新常态抢抓新机遇。

——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的战略任务。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将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

——产业技术革命成为新常态的重大突破。传统产业供大于求,产能严重过剩,商品需求呈现多层次特征,服务消费逐步兴起。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处于孕育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我区要以自主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兴战略产业布局。

——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新常态的现实课题。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降,地方融资平台规范转型迫在眉睫。为此,创新公共服务投入机制,推广PPP模式势在必行。这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文本、民生优先,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竞争合作成为新常态的发展态势。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主体加快发育,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资源配置方式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多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在竞争中创新发展。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我区将迎来难得的机遇。

——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新常态的有效保障。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差异很大。因此,主动适应新常态,既要强调同一性,也要尊重差异性,既要与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又要根据实际确定发展目标,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大胆突破。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体制机制的必然性与重要性,重点领域重点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二、准确把握国家全面深化农垦改革和促进移民安居乐业政策带来的新机遇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农垦改革的新机遇。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将下发农垦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操作文件,影响农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将得到根本消除。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倡导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将进一步突显农业的基础作用,将为我垦区发挥在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方面的保障作用提供更大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市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作用也将试点强化,“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快,都将为我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更为有利的氛围。我区要切实把握国家深化农垦改革的重大机遇,致力于全力构建和谐垦区,有效化解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完成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规划目标任务,使垦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推进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准确把握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的新机遇。国务院关于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中提出,近期目标是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突出问题;中长期目标是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这目标的提出,可以理解对移民的后期扶持分三步走政策:一是“兜生活底线”,解决温饱问题,保障基本生活;二是“保健康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环境建设;三是“奔全面小康”,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幸福指数。这切实关系到区域发展的和谐与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大力倡导安居乐业的大环境下,我区需认真贯彻落实移民政策,大力发展移民经济,让移民安居乐业。要整合使用各项移民惠农资金,加大对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绿化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方面项目的支出。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我区科学发展新局面,把我区建设成为水库移民的幸福家园。

三、科学认识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实施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2014年3月16日国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扶持政策越来越明朗、力度将越来越大。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小城镇群的建设问题。西湖作为全国重点城镇和市域东部中心城镇,发展机遇越来越多。我区对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准确的定位,始终坚持“区域中心、梦里水乡、农业公园”的战略定位,着力建设辐射西湖垸以及民主阳城垸40万人口的市域东部中心城镇,走出一条具有西湖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四、深刻领会国家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西湖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城镇,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将直接受益。我区要抓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的发展机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西湖建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的一个特色小镇、农业公园。要以“一带一路”为发展平台,加速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优化城乡格局,利用巨大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蕴藏的巨大投资潜力,发展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发达城市产业的转移,催生新的发展动力。要以“长江经济带”为突破口,挖掘自身的潜力,打造我区现代农业以及产业融合的的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开放水平,打开市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五、充分看到我区“十二五”发展打下的较好基础带来的新机遇

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区国民经济跨越式增长,项目建设推进形势喜人,现代农业示范全面启动,交通瓶颈制约开始破除,城镇提质扩容整体提升,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生态宜居环境得到保护,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为我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前期发展的不足之处,比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城镇功能发挥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新兴经济与创新经济还是一片空白,区本级财政太过薄弱等。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地实际,紧跟发展趋势,高举“新常德新创业”的旗帜,牢牢抓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围绕“新人新风新西湖”开展工作,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翻一番,努力把西湖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农业公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为路径,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结构由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转变。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始终突出抢抓机遇,实现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原则

加速发展对我区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加速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发展机遇,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优惠和特殊政策,从产业入手,从项目抓起,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要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使财政运转平衡、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我区的建设快速迈上新台阶。

二、始终突出转型升级,突出主导产业培育成长的原则

结合我区实际,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主导产业发展营造环境氛围、提供技术支持,抓好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使主导产业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优势产业真正凸显长期优势。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我区优势产品、培养龙头企业、创建名牌品牌、健全产业链。

三、始终突出绿色发展,实现人文宜居生态环保的原则

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爱护生态环境、强化环保意识、加强设施建设,突出抓好节能减排、污染整治、生态修复、绿色建设等工作,努力将我区打造成为“梦里水乡”、环洞庭湖生态特色小镇的典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始终突出民生改善,实现公共服务和谐共享的原则

“惠及民生促和谐”始终是我区重点关注与着力解决的中心工作,要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把全面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覆盖全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城乡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决胜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始终突出创新思维,实现改革红利最大释放的原则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原动力,突破瓶颈的抓手,在全面落实上级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符合上级要求和我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切实抓好机构改革,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国有土地储备制度,改革基层管理模式,继续完善城管城镇综合执法机制,转变农业示范区的开发经营模式,达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释放改革红利、共享改革成果的目的。

六、始终突出发展目的,实现群众如期达到小康的原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我区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

第一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市城区东部“区域中心”地位逐步凸显,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基本确立,“农业公园”建设基本成型,重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城镇化功能基本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使一二三产业初步实现融合发展;充当全市的“菜园子”、“米袋子”和“休闲地”等功能逐步显现,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居全市中上;社会事业各项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民生改善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二、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经济目标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87亿元,年均增长13.6%;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76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3%,达到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达到7.409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0%。

(二)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6.8:13.9:59.3调整为21.4:14.5:64.1,其中第一产业54114万元,年均增长8.2% ,第二产业36667万元,年均增长18.6% ,第三产业162089万元,年均增长15% 。

(三)社会发展目标

全区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以上,居住人口控制在6.5万人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平均达到90%以上,年均人口出生率为10‰以内,出生人口缺陷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婴儿性别比控制在103-107的正常范围;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小学入学率100% ,小学升学率100% ,初中升学率90%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合作医疗覆盖率、大病统筹率分别达到省定标准,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创建1个国家级卫生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建立和完善全区3个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促进全区各项爱国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民生改善目标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100元,年均增长10%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505元,年均增长9%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以内。失业保险、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6% 以上,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100% 。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围绕市委市政府“新常德新创业”的总体部署,着力推进“三新”即新人新风新西湖建设,凝聚以“区域中心”、“梦里水乡”、“农业公园”为战略定位的市域东部片区发展路径。“区域中心”,即要将西湖的发展建设定位为辐射西湖垸和民主阳城垸4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梦里水乡”,即要把握区域历史渊源、重归水资源的情愫,加强水资源、水生态的保护、修复与合理性开发,形成河湖连通一体化发展的生态格局;“农业公园”,即意味着以农业为基础、公园为方向,大力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来助推战略定位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正式授牌,是西湖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新起点。“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抓好这一重大机遇,全力以赴抓好示范区建设,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总纲,围绕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体验农业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装备应用,在项目安排、资金投放上重点推进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擦光擦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

二、以全力创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来助推战略定位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西湖的建设要大力推进城镇提质改造,完善城镇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加快推进城镇“东扩、南拓、西跃”的发展格局,拉大城镇框架,形成“一环三横三纵五出口”的路网结构,提升城镇品位。

三、以融合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区来助推战略定位

旅游经济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经济门类。结合区域特色,西湖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措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西湖的发展就要把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十三五”期间,要将农业休闲旅游作为西湖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下定决心、坚定信心、迅速启动、常抓不懈,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旅游示范区。

 

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一、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激活旅游产业

(一)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论证后开发的原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统筹抓好西湖乡村休闲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主要景点、特色产业、家庭农场和2天特色观光旅游等指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聘请高端策划咨询机构编制好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在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对规划的要求,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移民文化特征,要与省市总体规划统一衔接,要坚持标准、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牢固树立规划意识,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要实施坚决保护,坚决制止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二)加快开发重点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打休闲牌、体验牌、走养生路,每个景点打造成一个产业,每个企业或新型经营组织在抓好自身产业的基础上,开发挖掘本产业的旅游价值。同时,为打造我区农业公园的整体形象,西湖乡村休闲旅游的企业或新型经营组织要满足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加快以“乡村旅游”“生态体验”为主题的重点开发,坚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以资源为依托,抓住常德桃花源旅游节机遇,全面包装推介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按照“1+X”的发展模式(“1”指全区整体为农业公园,“X”指各个特色鲜明的小景区),以“文化发掘为魂、产业融合为脉、生态保护为王”打造西湖农业公园。近期景点有“玫瑰花景点”、“生态体验牧场景点”,建设中景点有“梨花景点”、“荷花景点”、“垂钓区域”、“特色家庭农场”,远期可开发景点“新北河水上乐园”、“大西湖湿地公园”、“酉港河风光带”、“三角堤澧水外滩”。

(三)大力推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新农村、小城镇建设,合理布局,通过试点带动、长期扶持等模式,积极引导城镇社区居民、农村种植户、养殖户开展“农家乐”、“乡村酒店”等形式多样的旅游经营活动。要坚持特色和品牌的原则,按照“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思路,本着“长期有重点、长远成规模”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建设富有地域特色,适应各方体验和消费的乡村旅游。

(四)全面配套旅游基础设施

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为目标,配合西湖北出口、西出口的陆续开通,抢抓我区道路改造升级,逐步提高各景点公路的等级水平,要重点加快生态牧场、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园、垂钓基地的交通条件改善,加大对各规划景点的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加强各景点周围住宿餐饮、停车场、公厕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五)积极挖掘特色旅游商品

要以经济适用、内涵丰富为基本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设计、制作一批以“移民农场”、“梅山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化消费品。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发生产持有国省著名商标的系列农产品和保健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研发系列生活用品。对开发旅游产品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对新产品研发要给予一定的科技资金补助。同时抓好我区纪念品、旅游商品的整合管理,组建较大的产品开发公司,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

(六)广泛对接不同消费群体

针对高、中、低消费群体和长、短途与过境停留等潜在客户,实现消费水平全面对接。一要建星级宾馆、星级度假村与“农家乐”;二要建市民“认种基地”和观光体验采摘农园;三要建健康与养老休闲公寓,以及拍摄写生、骑行采风 、健康养生、娱乐科教等等。以市场开放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旅游节、周末游、休闲垂钓、生态体验等消费热点;超前探索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催生新市场,新建商贸综合体、生态农庄、家庭农场、物流中心,组建农资配送中心,开发基层物流网点,推动服务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发展。

(七)突出搞好旅游策划宣传

要以宣传西湖整体旅游形象为核心,大力开拓客源市场。要精心策划包装“区域中心、梦里水乡、农业公园”的整体形象,打休闲农业牌、打乡村旅游牌。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积极推介我区蕴含的生态和文化资源。要开展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专项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大力宣传西湖现有旅游资源,创作一批具有移民特色、反映地域文化、吸引游客的精品剧目,提升宣传档次。

(八)切实开展旅游招商引资

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民招商,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将旅游招商作为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之一。采取各种优惠措施,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旅游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旅游投资发展机制。引导和鼓励外地客商以独资、合作、合资、股份制、租赁等形式投资开发景区和酒店、文化娱乐场所、旅游购物商场、旅游交通运输等旅游项目。区内将旅游项目投资等同于工业、农业产业项目投资一样,给予重大项目优惠政策。

 二、擦亮金字招牌,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十三五” 期间,要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品牌农业,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

继续抓好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示范园区建设,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重点探索智能种养、趣味农业等新模式建设绿色蔬菜示范园;依托德人牧业,流转农村土地建设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加工、奶品销售、休闲体验五位一体的具有澳洲、新西兰特色风情的澳新产业园;与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夏新界博士合作,建立千亩新界高分子良种水稻培育基地;以丰润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种植万亩连片富硒水稻,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水稻示范基地;建设兼具农业装备发展历史博物馆、农业装备使用体验、农耕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装备展示园。

(二)十分突出示范基地示范水平

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作用,继续抓好以品牌农业为重点的示范园区建设,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健康水产示范园重点抓好洞庭湖生态草鱼和名贵翘鱼等名贵淡水鱼的规模化、产业化养殖,食用菌类示范园重点是整合品牌、规模发展,生态果园、玫瑰示范园、奶牛循环养殖示范基地等特色园区都要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多元化转型升级。

(三)大力打造自主产权特色品牌

把打造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制定和完善品牌创建奖励扶持政策,着力提升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抓好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发展 “三品一标” 农产品。截至2020年,力争认证1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创建2-3个农业品牌。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化的发展路径,依托农业企业、专业协会、种养能人、社会贤达,借鉴台湾等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经验,发展一批规模适中、集绿色有机种养与农业观光休闲相结合的品牌农场。

(四)积极探索现代经营体制机制

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家庭农场联合社经营模式,鼓励升级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响国家级现代品牌农业这张名片。充分发挥投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利用现有资源加快投融资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设施农业开发。规范土地流转,探索土地股份制合作模式,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全面普及农业现代科学技术

1、建设信息培训中心。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区政务网开设农业专栏,搞好乡村农业信息及时更新共享,形成一个面向区内外的完整网络体系。拓展农业信息服务应用领域,引进应用产业化智能专家系统,使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得到信息化管理,自然灾害得到有效监控防备。开辟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推介和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降低营销成本,拓展市场空间。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设农业科技信息与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与相关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协作,创建一批田间学校,提高培育能力和水平。

2、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网络,加强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强化服务职能,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培训农技干部和培养村级农业科技员,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素质。推行农技服务热线、微信等新型服务方式,切实保障技术服务效果。

3、强化技术成果应用。加强优质稻、生猪、家禽、淡水鱼、苗木、蔬菜等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繁育,大力发展良种种苗无性无毒快速扩繁技术,建立主要农产品良种标准繁育基地,完善良种标准化生产及质量监测检测体系,推进良种产业化和良种更新率;提高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普及应用率,通过试点示范、财政补贴等方式,重点推广测土平衡施肥等以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为目标的节本增效技术、稻鸭共栖等以提高生产质量为目标的生态种植技术、猪沼稻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保技术,全面应用蔬菜节水灌溉、禽畜人工授精和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加大新型农机普及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三、突出城乡一体,打造魅力新型城镇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的“三个集中”原则,全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布局、就业和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构建以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40万人口的新型城镇框架。

(一)提升城镇品位

“十三五”期间西湖城镇化建设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计划总投资79000万元,实施包括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项目建设。重点是实施“东扩、南拓、西跃”的城镇发展战略,拉大城镇框架,路网基本形成“一环三纵三横五出口”的格局;实现城镇管道天然气的全覆盖,并向周边农村延伸燃气管网;实现城镇污水收集率100%,处理率达80%以上;实现城镇垃圾处理率100%;拓展城镇经营,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完善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要改造城镇棚户区7606户,其中中心城区1640户,城中村棚户区5966户;通过新建或回购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462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约2230户。到2020年,中心城区的棚户区全部改造到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所有小区灯亮树绿、地下管网设施配套齐全、道路交通通畅,打造和实现居者有房、水绿气清的西湖镇滨湖新城。

(二)抓好样板工程

“十三五”期间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狠抓十大样板工程:一是创建国家卫生城镇,规范镇容镇貌,消灭“六乱”行为;二是修建一座3万吨地表水厂,彻底解决全区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三是加快建设管理管道燃气,让全区人民尽快使用上廉价清洁能源;四是修建西湖公园,定位是一个集休闲、锻炼、集会、游乐多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园;五是打造“一点三线”风光园,即以西湖公园为一点,新北河风光带、新港河风光带、酉港河风光带等为三线;六是城镇美化提质,打造精品街,临街建筑突出移民特色,要对东、北两个出城口进行美化和景观改造;七是推行殡葬改革,要促进绿色殡葬发展,形成殡仪馆、火葬、公墓一体化发展;八是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采取试点的形式,全面改善居住条件;九是加快商业布局,建设辐射周边的功能完善的购物、休闲商贸中心;十是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转运系统,确保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打造完美社区

从硬件(街道“一所一校四中心”、社区“一站一园一场五室”)和软件(网格化、社区服务等)及部门职责分工、办点示范各个击破、整体推进。逐步构建社区“3+N”治理模式,“3”即是建立社区党总支部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的组织体系,“N”即是以“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为原则,按物业型、单位型、杂居型标准,将每个社区划分为N个网络。社区的首要任务是对本辖区人口、地形等基本情况进行整理与研究,初步确定网格划分依据及数量;对社区服务站进行规范挂牌和管理。区委区管委提供相应的人力、财力支持,保障顺利实施,构建完美社区建设格局。

(四)建设美丽乡村

1、搞好整体策划。一要生态自然景观优美;二要村落布局形式独具;三要街巷建筑特色鲜明;四要居民宅院风格独特。“十三五” 期间,继续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主题,按照“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总体要求和“四美一化”的建设标准,全面掀起美丽乡村建设高潮。

2、突出示范带动。以试点促带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创建行动,至2020年全区26个行政村均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起步之举和扩面行动,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形成人人动手,村村行动建设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农民自筹、社会参与的投入运行机制,完善农户垃圾分类处理、保洁员保洁、村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运行管理机制。

3、把握重点环节。

——把握产业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把握基础建设重点,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把握公共服务重点,加强一部两中心三室一场建设(村部、村民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村民议事室、计生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村民休闲广场),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和合作医疗、农保全覆盖,义务教育普及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把握生态文明重点,抓好村庄整治和绿化美化。

(五)发展休闲农业

1、完善基础设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具备开发休闲农业条件的村镇倾斜,优先解决好道路交通、饮水安全、信息网络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优先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区域的农户改厕、改厨、改浴、通网络(“三改一通”),提高“农家乐”经营户的接待质量和水平。

2、培育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用好柑桔、特种水产等资源,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休闲农庄。支持引进适宜本地的新品种,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培育新的休闲农业产业。完善各休闲农业发展区域的服务项目,强调个性体验,挖掘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主业明确、功能完备、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3、拓展服务功能。做好农业产业化的延伸,要依托特色农产品基地、生态体验基地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引导休闲农业发挥游憩功能、教育功能、环保功能、文化功能、健康功能和城乡交流功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多样性和集约性。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着力开发以玫瑰花海主题园、大西湖湿地公园、德人牧业体验牧场、酉港河风光带及休闲垂钓中心、柳林咀外滩湿地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逐步推出玫瑰花海浪漫行、大西湖万亩荷花游、奶牛文化及国家南方牧场体验游、周末休闲垂钓、柳林咀湿地观光游等旅游休闲产品。

(六)构建城乡一体

大力推进城镇提质改造,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要做到城中有园、村中有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档次,东扩南拓,拉大城镇框架,拓展城镇经营,完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促进商贸发展。到2015年镇区面积达到274.15公顷,人口达到2.3万人,使西湖镇区成为辐射周边10多个乡镇40万人口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建设的典型。

四、强化互促共荣,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发展产业融合路径

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朝着“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方向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地位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融入科技、金融、信息、商务等要素,产业链条延伸进入二三产业的范畴;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将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产业间的关联度更加紧密。以园区主产品为主,充分挖掘西湖特色农副产品,设计包装一批自身创建的农业品牌。同时依托园区产品,围绕旅游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一产业与二产业融合。

(二)打牢产业融合基础

以现有的蔬菜核心园区、千亩水产示范园、千亩水稻示范园、千亩玫瑰花园、奶牛养殖园、食用菌生产园、梨园、大西湖莲藕生产基地为基础,扩建规模,新建配套相应旅游观光设施,促进这些产业协调发展,形成链式格局,达到产业的高度融合。开拓玫瑰花节、荷花节、梨花节、牧园篝火晚会、市民农园劳动体验、农业综合园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等一系列现代田园风光观光旅游项目,打造出具有浓厚西湖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产业融合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荣。

(三)加快产业融合进程

到2020年,建成集新品种试种、分子育种、新品种展示、优质水稻生产示范、景点观光等多功能的高标准千亩水稻示范园一个;集育苗、试种、高科技展示、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市民劳动体验、果蔬自行采摘、景点观光等多功能的千亩核心果蔬基地一个;集绿色有机莲藕生产、采莲、景点观光等功能的万亩荷花湿地公园一个;集生态养殖、休闲垂钓、景点观光于一体的千亩名贵淡水鱼养殖示范园一个;集玫瑰花生产、加工、景点观光功能的玫瑰花园一个;养殖规模500头,拥有牧场面积1000亩的奶牛养殖园一个。

五、发展新型工业,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一)完善基础平台搭建

将产业重点与西洞庭食品工业园实现优势互补与区域对接,致力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打造省内知名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包括园区水电路及网络线路入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及园区绿化、亮化、数字化“三化”建设;新建一个中小企业“互联网+”创业园,服务常德市内外,进驻50个特色产业企业,培育30个电商品牌,吸引西湖及周边各乡镇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集聚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方向

坚持“落后地区不能发展落后产业”的理念,注重引进高技术含量、高产出效率的好项目,注重引进经济规模大、容纳就业多的好项目,注重引进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提升和拉长产业链的好项目,注重引进具备高成长性、能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的好项目,形成外力推动型、绿色发展型的产业升级发展新局面。现有落户工业集中区工业企业5家,在“十三五”期间全部完成项目建设,并投产受益;同时,继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税收贡献大、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吻合的主导产业项目5-10个,总投资4亿元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税收1.5亿元以上。

(三)培育引进优质企业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发挥对工业发展的龙头引领作用,在“十三五”期间,协助南方制药厂形成以帕拉米韦为主体的药品原药常态化生产规模,协助其完成6类3.1类药的生产资质审批及获批投产,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发挥其对工业发展的龙头引领作用。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加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新型发展之路。推动更多的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把工业企业的总体规模做大,并推动现有企业提质改造,完成包括南方制药厂、福太子等企业的提质入园工作。     

六、配套基础设施,助推经济社会繁荣

(一)强化交通基础支撑

在北出口、西出口打通的基础上,继续寻求融入更为关键的环洞庭湖大道规划建设当中。加快构建旅游交通路网,打造点、线、面通达便利的路网格局。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加强干线公路的提质改造,按二级公路标准建成省道S322和S231二条主通道。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桥梁建设。稳步推进澧水航道建设,促进柳林嘴千吨级旅游综合码头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西湖区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合理布局,推动汽车客运站、招呼站及城乡一体化公交站台建设,大力提升我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推行智能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指挥平台建设。

(二)强化水利安保支撑

1、堤防建设工程。以内江酉港河为目标,对35公里内江渍堤临水坡全面实施土方加固及混凝土护坡,对5.6公里两水夹堤背水坡垮塌实施浆砌石护脚,配套新建防汛公路20公里,改建翻修电排进水涵闸5处,完成混凝土3.5万立方米,土方35万立方米。

2、节水灌溉工程。以小型灌排泵站为主,规划对南坪、永安、观鱼、鼎港、七一、知春等14处36台套共3945千瓦小型灌溉排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更新水泵电机36台套、配电屏64块,新建或改造厂房及值班房4000平方米、拦污工作桥10座。以灌溉渠道为主,兼顾排涝渠道,对春晓、南坪等30余条150公里排灌渠道实施混凝土护砌,新建或改造渠系配套建筑物3200处,清淤疏浚灌溉水源河(渠)道180公里。

3、饮水安全工程。以现有5处水厂为基础,规划在汉寿沅江河新建1处供水规模30000立方米/天的地表水水厂,新增Φ1000毫米管网40公里,彻底把水源由地下水转变为地表水,确保群众喝上安全足量的放心水。同时规划解决城乡一体化供水,实行统一管理,新增Φ200-400毫米供水管道50公里,加压站2处,农村供水管网提质升级Φ25-200毫米供水管网400公里。

(三)强化土地保护开发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基本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高。规划期内,耕地保有量目标:2016年不低于3875公顷,2020年不低于387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划期内,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150公顷。 

2.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得到保障,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之间的良性互动。“十三五”期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900公顷和1025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605公顷和655公顷以内,其中独立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05公顷和135公顷以内。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263.42公顷和308.42公顷以内。全区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31.90公顷和56.90公顷以内。

3.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目标:共规划土地整治项目10个,总建设规模1087.77公顷,新增耕地121.94公顷,其中农用地整治项目3个,建设规模944.98公顷,新增耕地28.21公顷;土地开发项目2个,建设规模103.65公顷,新增耕地75.52公顷;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项目3个,建设规模18.62公顷,新增耕地18.21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项目2个,建设规模20.52公顷。

4.加强土壤生态保护。规划期内,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对重污染企业加强环境监控力度,预防和降低污水、废气及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工业、生活污水的处理率,降低COD、重金属离子的排放,不超过土壤净化的阈值。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的传统耕作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效益高性农业,减少高污染的农药、化肥施用量,多施用优质、高效、低污染的生物农药、化肥,减少农业用水对河流的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强化信息智慧引领

根据区域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超前实施信息系统技术升级,有步骤、分层次地促进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及机关单位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模式,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采集利用信息能力,降低城镇运行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镇信息,增强城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提高城镇敏捷程度;创造新的城镇服务,极大丰富城镇服务的多样性和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到2015年,基本实现信息共享。

七、完善民生福祉,确保实现全面小康

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收益分配均衡化,让资源开发、经济增长、社会事业进步和改革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一)实施人才兴区战略

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引进、培养、选拔各类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急需型、短缺型、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力军作用,为重大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开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教育科技事业

1、完善办学基础条件。“十三五”期间,要逐步加大教育投资,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学校要推行标准化建设,高中教育实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协调发展,初中毕业90%升入高中和职业高中就读,普通高中生70%以上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

2、强化教师教学队伍。大力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强化教师队伍,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工作,使教师不断跟新知识、提高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历合格、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3、推进教育信息建设。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全区中小学全面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中小学管理平台和内容丰富、共享共用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平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所有教师都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

(三)繁荣广电文化体育

坚持协调统筹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抓好西湖垦区沿革与移民文化展示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及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建设、体育活动中心及全民健身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

(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

1、加大农合惠民力度。新农合“筹资、补偿、运行、监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解决参合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农合参合率、补偿率达到或超过省、市规定的工作标准,真正实现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医院得发展的“三赢”局面。

2、执行基本药物制度。一是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机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实行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治结合的功能定位。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医生按照明确的服务标准和规范,提供以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服务内容,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

3、提质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镇区医疗卫生资源,“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区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传染病房原址扩建、门诊大楼原址改扩建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全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4、完善村级卫生体系。提升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水平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6个村的卫生室均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健全村级卫生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农村卫生基层滞后的问题。

5、加强卫生信息建设。按照国家《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居民健康检查和健康档案、信息统计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卫生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卫生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提高卫生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落实人口计生政策

落实人口发展政策,全面推进生殖健康计划。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为群众提供优生优育和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综合优质服务,形成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六)保障群众食品安全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与整顿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制假售假、无证生产经营、私屠滥宰、违法加工销售使用“地沟油”等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监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农(水)产品标准化生产,促使无公害基地面积、无公害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切实提高我区蔬菜、肉制品、水产品、家禽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品种品类的食品安全水平。

(七)推进健康西湖建设

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农贸市场整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卫生创建等行动。加强监督,切实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强化健康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每年的爱国卫生月和各类卫生宣传日,广泛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确保健康知识进村入户,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水平,大力开展无烟单位、无烟学校、无烟医院创建活动。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构建健康西湖、幸福西湖。

(八)提升劳动社保服务

1、促进充分就业。健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全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贯彻实施“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着力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就业。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广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

2、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劳动监察执法能力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能力建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要从制度上全覆盖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统筹层次不断提高,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稳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地。积极推动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五险统一征缴工作。启动“助保工程”,全区帮助300名特困人员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发放社会保障卡5万张,人人拥有社会保障卡。

(九)建设福利救助体系

1、搞好社会福利综合管理。加大社会福利政策研究,全面梳理各级各部门的福利政策,重新评估各种困难群众的福利状况,建立综合性社会福利政策体系。通过多元化的工作手法,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个人和家庭问题的预防、支援和补救等社会服务。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逐步形成“9064”养老格局(90%的老人在家养老,6%在社区养老,4%在机构养老)。根据实际,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闲置资源面向基层社区兴建社会福利服务设施。  

——逐步扩大儿童福利保障。完善孤儿和残疾儿童分类津贴制度、儿童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孤儿供养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完善针对重症困境儿童的特殊救助制度和基本设施建设。逐步将服刑人员的子女、重残人员家庭子女及其他多种原因导致的事实孤儿纳入保障范围。

——大力推动残疾福利事业。配合建立健全残疾人福利政策、法规体系,按照残疾人的等级、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实行分类层补贴。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程,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得到有效控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加强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指导组织残疾人开展体育文娱活动。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残疾人工作者的培养,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建立助残志愿者队伍。

2、构建城乡社会救助网络。健全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援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建立城乡低收入认定机制,完善程序,形成常态,为全区低收入家庭在各职能部门获取救助、享受政策优惠发挥积极作用。

3、完善减灾救灾工作体系。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救灾减灾并重,有灾时救灾,无灾时备灾;用救灾拉动减灾,靠减灾支持救灾,两项工作协调推进”为总目标,全面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全面完成区、乡镇、村(社区)应急救助预案的修订编制,加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抓好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管理、救灾款物保障、社会动员、救灾综合协调等机制的完善与建设。 

4、落实双拥优抚安置保障。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形成双拥组织网络化、工作制度化、活动经常化的双拥工作新局面。深化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进一步健全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工作程序,加大自谋职业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力度,保障退役士兵合法权益。

(十)实施扶贫脱贫工程

1、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扶贫开发投入,扎实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激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至2020年全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3、完善基础设施覆盖。加强贫困村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等工程,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

八、坚持生态环保,扣紧绿色发展主题

(一)切实加强镇区环境保护

以饮用水源保护为核心,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5处集中饮用水源取水点的管控,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实施镇区清洁建设和改造工程,取缔镇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积极推进民用和工业“煤改气”工程,推广镇区管道燃气使用普及率,由“十二五”的50%提高到100%。强力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工程,在2015年基础上削减排放量4%,二氧化硫减排从注重点行业减排向相关行业全面减排转变。

(二)大力搞好工业污染防治

严格环境准入,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强度。鼓励发展环保砖厂和新型工艺生产设备,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企业防控体系,推动污染减排从末端向中端和前端延伸,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开展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作为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污染减排的前提条件。

(三)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抓好环境生态乡镇(村)的创建、规划、考核验收、命名表彰,提高创建的质量,抓好乡镇、村级环保规划的制定,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力争2020年底,全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00%,省级以上生态村100%,督促各地加强创建工作的过程管理,搞好典型示范。

(四)巩固落实生态环境措施

以推动提高全区生态建设水平为目标,切实推动以生态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为载体的生态建设示范工作,不断提高我区的生态建设水平。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基础数据库,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严格控制“两区一园”建设项目和各项开发活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水十条”措施。到2020年,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干III)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优良。开展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杜绝新增土壤污染事件发生。

(六)积极主动防范环境风险

对已掌握的环境安全隐患加强监管和处置,并进一步排查,防治产生新的隐患。对于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和使用危险化学品、放射源与放射性装置的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全过程监控,杜绝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建立防范和处置环境风险的长效机制。

九、加强项目带动,全面促进各项事业

(一)大力开展争项争资

坚持把项目作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只争朝夕、占登先机和雷厉风行的实际行动,争政策、争项目、争投资,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获取更多更大支持。坚持围绕“区域中心、梦里水乡、农业公园”全方位布局,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

(二)全面围绕区域发展

消除“瓶颈”制约,大上基础建设项目;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大上城乡统筹项目;围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大上生态环保创建修复项目;围绕发展新型工业,大上科技信息产业项目;围绕发展旅游产业,大上特色景点开发项目;围绕发展休闲农业,大上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围绕促进全面小康,大上社会事业项目。

(三)切实搞好项目储备

努力争取和实施好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四大类80个重大项目,大力争取上级资金和技术支持,把“十三五”规划的思路和目标任务体现和落实到建设项目上。全面落实项目库建设工作责任制,强化对重大项目全程管理,以卓有成效的优质项目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十、狠抓改革创新,落实体制机制保障

(一)推进行政管理改革

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以群众办事体验为准则,对部分繁琐的办事流程进一步简化,对提交的资料进一步减少,对办结的时限进一步缩短。坚持政务公开,做到阳光透明。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以区政务网为载体,全面公开部门的审批事项,办事流程,提交资料和办结时间,让群众对办事要件一目了然。坚持增减合理,做到张弛有度。在准确梳理掌握全区行政审批事项底数的基础上,以省、市保留审批项目为依据,做到增减有度,不追求最少,但追求最合理,杜绝“纸上减少了,实际增多了”的形式主义,真正合理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做到放管结合。

(二)清理完善相关制度

要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对照规范性文件的涵义逐项进行筛查,剔除非规范性文件。对部门报送的规范性文件清理,按要求实行分类处理。对文件主要内容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已被新的法律、法规或规章所替代的,则提出废止的意见;对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的,则建议宣告失效;除此之外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均予以保留,根据当前实际适当予以完善。规范性文件清理意见形成初稿以书面形式报送区分管领导审阅把关,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送审稿提交区委会议审议讨论。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经区委会议审议同意后,及时通过区政务网向社会公布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和废止(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三)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全区上下,在大力支持配合发展“区域中心、梦里水乡、农业公园”的同时,集中精力,全力争取落实国家税费政策支持,下实手解决资源开发与群众致富“桥”问题。要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拿最优质的最有升值空间的资源和社会资本合作,运用PPP等多种方式做活资本运营和资本市场。努力挖掘政策潜力,制定比周边地区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创造比周边地区更为优越的软环境,激活内力,吸引外力,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领域,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高资质的科研院所,进驻我区共谋开发、共创进步。

(四)探索新型合作机制

适应国家农垦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推进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强化管理区的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社会事务管理。农场按照企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和发展公司制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地子公司、分公司。完成加强区域行政管理和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组织形式。利用国家农垦体制改革的契机,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的的发展战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入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改革,建设起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不断完善企业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建议科学的决策和运作机制,提升企业发展活力。

 

第五章  发展措施与保障机制

一、凝心聚力,加强组织领导。要提高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大政方针统领各级干部思想行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紧盯规划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统筹协调。要强化党性观念、增强实干精神,把全部的心思、精力、功夫用在办产业、搞开发、干实事上来。以开放创新的思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务实的作风,抓落实、干到位,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明确责任,严格目标管理。要完善重点专项规划,加强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各部门要把“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逐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部门,把责任明确到具体人,实行严格考核,重奖重罚,兑现承诺,形成强势推动规划实施的激励机制。

三、全程跟踪,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价格总体水平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提高规划执行效力。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各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在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四、适时评估,增强应变能力。建立规划实施情况检查和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适时进行指导评估。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形势,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及时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归档时间:2024-03-25
已归档